思覺失調症有4大症狀 及早治療可重返職場

iStock-827528608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它不是新的疾病,而是改名了,因為舊的疾病名讓大眾充滿誤會,並且已經貼上標籤,「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個被污名的疾病,導致有許多人不願意就醫,而台灣在2014年已將它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全球每100位就有1位患有思覺失調症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教授表示,全台灣目前約有7-10萬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這是一種慢性且重大的精神疾病,好發年齡在20-40歲之間,導致發病的原因和遺傳、個人體質、環境壓力等都有相關,醫學界認為是因為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失調所引起的,所以會造成腦內功能的運作失常。

認識思覺失調症的4大症狀

「思覺失調症」顧名思義就是思考和知覺失去了平衡的疾病,讓病人可能無法分辨幻覺、妄想和真實世界,以至於讓他們無法在校園、職場、社會上維持正常生活,通常可以分為以下4個症狀:

  • 正性症狀-幻聽(覺得別人在談論、嘲笑自己,或是聽見有人命令自己)、妄想(認為有人要害他)、混亂性言語及行為。
  • 負性症狀-情感表達變少、言語與思考能力下降,不願意接觸人,不願意上班或上學,也忽視自己外表形象管理。
  • 認知功能障礙-變得無法專注、記憶力降低、無法做決定及解決問題。
  • 情緒症狀-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

請家屬及周遭的人可以多多了解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才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只要透過治療就可以防止大腦一直退化,就越有可能回到校園、職場、社會中繼續生活。

思覺失調症的新治療 長效針劑可助重返職場

(左為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副教授、右為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暨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副教授表示,目前在治療思覺失調症上有9成是先採用口服藥物的治療,再轉改成針劑藥物的治療,通常只要好好地接受藥物治療,症狀就能獲得控制,這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治療,另外再搭配心理治療中的團體治療、行為治療,來幫助病人回歸社會生活。

但是隨著療程變長也因為有副作用及病人怕給別人知道,或本身就抗拒治療,導致服藥的遵從性差,容易讓病情更加惡化,不但會使大腦功能退化厲害,還有發現復發嚴重者會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

隨著精神疾病的治療發展,思覺失調症就像是其他慢性病一樣,只要積極治療就可以穩定控制,目前已有新的長效針劑也通過健保給付,將口服藥物製成水性懸浮液,1 個月注射1針,藥效就可以在體內慢慢釋放,可以達到血液中濃度可維持1個月的濃度,提升了病人的用藥穩定及便利性。

臨床研究證實,使用針劑後的病人有3成是有可能回到職場、學校、社會中的。若是在社區內接受照護的病人,甚至可以不用回到醫院,而是由進駐到社區內的精神科醫師就可以協助施打,帶來更大的治療效益。

他們需要我們的支持及友善對待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教授表示有85%的思覺失調症病患,面臨失業,或是因為患者罹病後過於自卑及受到歧視,因而加重病情及耽誤治療,所以呼籲更多人能了解思覺失調症,讓他們能夠在友善的環境下,可再次重回社會中並恢復工作及自主能力,減少家屬及社會的負擔。

 

文/彭幸茹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