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學問大 護理師告訴你這樣洗才是正確的

istock 照片檔 ID:467706864

美國曾研究發現,平均每個人雙手都攜帶1000萬個細菌,比電梯扶手、公園長椅還要髒。所以,不要輕忽洗手這件事,通常我們用清水洗手這只能除去可看見的髒污,但有更多看不見細菌、病毒依然待在雙手上,所以人的手就成為細菌、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洗手的重要性

洗手這件事對醫護人員來說,是最熟悉也最注重的事,就是因為人手上所帶的細菌和病毒會到處走、到處摸,是個可怕的傳染途徑,所以從學校到醫院都會強調洗手的重要性。

為了看殘留在我們手上的細菌病毒有多少,有一堂微生物實驗課老師會讓我們做兩個培養皿,在這兩個培養皿各壓上有洗手的手及另沒洗手的手,一週後就會發現沒洗手的培養皿非常精彩,有興趣的民眾可以Google「沒洗手的培養皿」,就可以看見有關的新聞及照片了。

所以我們都會看見,每次有什麼流行疾病,如流感、腸病毒等流行季節時,疾管署不斷的強調要勤洗手,因為正確的洗手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人人都應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除了是看見雙手有明顯髒污時會洗手外,其餘像是回到家裡時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因為你在外面可能摸過公共把手,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打噴嚏及咳嗽後在接觸別人或是自己的眼、鼻及口前都要洗手,切記在以下5個時機中一定要養成洗手習慣:

  • 吃東西前
  • 跟小寶寶玩前
  • 擤鼻涕後
  • 上廁所後
  • 看病前後

洗手的7個訣

一般人對於洗手,就是「濕、搓、沖、捧、擦」這5個動作,但這5個動作並不能完全把手洗乾淨,每個人對於「搓」的定義及動作都不同,但這裡面卻隱藏了大學問,因為手部要清潔的部位絕對不是只有較大面積手心、手背而已,手指縫、手指背、手指甲都是大家常忽略要清洗的地方。

洗手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雙手搓洗的時間至少要15秒,在7個搓洗步驟中,每個步驟約搓洗5次,所以完成一次濕洗手的時間平均約40-60秒之間 ; 若是用酒精或是乾洗手液執行乾的話,平均約20–30秒,直到酒精揮發至乾,此時就不需再使用擦手紙了。

*正確洗手七字訣

1. 內:將雙手手心互相搓洗。

2. 外:仔細搓洗手背。

3. 夾:十指交錯仔細搓洗指縫。

4. 弓:手指微微弓起,讓手指背與手心互相搓揉。

5. 大:別忽略搓洗大拇指與虎口處。

6. 立:指尖容易藏污納垢,可與手心互相搓揉。

7. 腕:手腕處若有手錶、飾品可先取下,洗手時連手腕一併搓洗。

你也有這個洗手迷思嗎?

「用熱水洗手比冷水更能幫助殺菌?」這是錯誤的說法,在2017年《BBC》就曾報導過,美國的羅格斯特大學進行了一個小型的研究,他們針對20人在使用15度和38度的水溫下洗手,哪個殺菌力比較好?實驗過程中先讓受試者雙手沾滿無害的細菌,然後使用相同劑量的清潔劑下,結果顯示在這兩種水溫下的殺菌效果是沒有差異性的,所以不管用冷水還是熱水洗手,都是一樣的啦!

說到最後忍不住想要分享,在辦公室洗手時被我們可愛的美編看到,被問說「妳洗手怎麼這麼久?」,原來以前在醫院裡的洗手習慣深入骨子裡,所以護理子編每次的洗手都會執行以上的7字訣,才有感覺我有洗手到,我想這應該也算是職業病的一種吧?

文 / 護理子編  圖 / 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