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解藥不一定要「抗病毒」!胸腔醫師:維持微環境更重要

新冠疫情在全球居高不下,雖然曾傳出多種治療藥物,但是至今還沒有出現能夠一舉攻克新冠病毒的藥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其實治療的思路並不只是「抗病毒」,如何打造良好的胸腔微環境,也是讓新冠病人存活的關鍵。

在台大公衛學院舉辦的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中,周百謙指出,對抗病毒,除了思考如何找到抗病毒的解藥,提升病人的身體健康更是重要。

對抗病毒,身體的「微環境」更重要

「我們認為,呼吸道環境是疾病從輕到重的重要因素,比如慢性過敏、氣喘等,都讓防疫變弱,如何讓輕症帶原者不變重症,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周百謙表示。

他指出,先前盛傳的「瑞德西韋」,只能夠消滅病毒,但是新冠肺炎的「發炎」問題並沒有解決。「人體的呼吸系統裡頭還是有痰,肺泡受損還是沒有復原,這都是新冠沒有出現特效藥的原因。

調整環境抑制病毒傳播「比奎寧還有效」

除了提升自身健康,改善環境也是一大關鍵,周百謙表示,調整環境也許比得病之後再來用奎寧還有效。「之前的研究就已經指出,溫度、濕度對於新冠病毒的存活與否具有影響力。」或許,未來能夠有調整環境的方式,抑制病毒的蔓延。

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實驗室科學分部主任潘烈文教授的團隊,於4 月就提出報告,指出病毒在溫暖地方仍具感染力,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研究發現溫度會影響病毒的穩定性,團隊在實驗室量度病毒在不同溫度下減少速度。在愈高溫的環境下,病毒越快失去感染力。

而這次幫助台灣打下漂亮一仗的「口罩」,未來幾年內仍然會是防疫關鍵,周百謙表示,麥肯錫就指出,未來世界一定要注意「布口罩」的市場。

醫界憂年底新冠流感同時發生:台灣的快篩在哪裡?

周百謙表示,現在最擔心11月之後季節性流感跟新冠同時發生,如何區分是關鍵,一定要有好方法。

「包括國衛院、中研院,之前都一直說疫苗有好消息,但是我們的快篩呢?」周百謙表示,唯有出現快篩,到了冬天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將新冠以及流感做快速區隔,否則所有疑似案例都去做PCR或是隔離,既不現實也會造成醫療負擔。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假台製口罩熱銷!食藥署推「 4 要點 2 方式」挑選口罩

全球 165 支新冠疫苗研發中!學者分析研發過程:這 3 支最值得關注

戰勝傳染疾病關鍵大破解:台灣本土研究 「唯快不破」檢測才夠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