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真的沒事嗎?食品學者:台灣應使用「自己的」研究來佐證

台灣將在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放寬美國牛肉跟豬肉進口的管制,含有瘦肉精的豬肉可以合法進口到台灣。食藥署也在 8 月 31 日時公布「108年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的報告,但研究中使用的數據為聯合國、美國、歐盟等國家的研究數據,並沒有台灣自己的研究數據,陽明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長楊登傑則說,「其實台灣自己也應該要做『自己的』食品安全的評估。」

台灣人超愛吃豬!豬肉、內臟、豬油都是最常用的食材

楊登傑說,台灣吃豬肉的量,其實遠比想像的多,除了平常吃到的肉塊之外,其實在很多加工食品中都會用到豬肉,很直覺會想到的香腸、肉鬆之外,其實包含台灣人愛吃的貢丸、臘腸,還有中秋應景會有的月餅,甚至是肉粽、肉包、水餃、蛋捲,想得到、想不到的食物中都會用到豬肉。

再加上台灣人也很愛吃內臟,滷味攤的豬肝、豬腎、夜市的大腸小腸,加上各地的特色小吃等,其實會用到豬肉的量非常多;另外,脂肪類像是豬油,也是很多料理會用到的,比如蛋捲等傳統小吃,就一定會用到豬油來製作。

根據國家攝食資料庫統計,台灣人每年平均吃掉將近 40 公斤的豬肉,每天平均吃掉 100 公克(含肌肉、內臟、加工食品等),光是豬肉,就佔了肉類消費的 47%,比第二名的禽類肉還多出了 9%。

雖然這些產品,衛福部都宣示「一定要標示清楚」,但難免會有混用、或是標示不清、標示不實的問題。而楊登傑也擔心,這種貿易的標示有時候還要考慮貿易談判的內容,可能無法做得很全面。

瘦肉精真的沒事嗎?學者:缺乏台灣本土數據

而對於大家最擔心的瘦肉精議題,楊登傑說,他以學者的立場來說,看目前的數據,風險的確是不高,但這些報告都有一個問題,「都是跟台灣飲食習慣非常不同的國家」,這樣做出來的報告,可能無法完全反應台灣人食用含有瘦肉精肉品的風險。

「我個人的立場,會認為最好還是要做台灣自己、本土的風險評估,而且人數要夠多、要具有代表性,甚至可以做到北、中、南、東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之下,都可以評估出風險,這同時也能讓未來在訂定其他添加物標準的時候,已經有一個全面性的研究可以參考。」

楊登傑認為這份台灣的本土報告要有下列 3 點:

  1. 台灣本土研究,數據夠多、具有代表性。
  2. 包含醫師、公衛學者、食品營養學者等各界代表都有參與其中。
  3. 針對台灣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做全面性調查。

而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毒物科醫師顏宗海也認為,每個國家在針對這種大型的食安政策,定的量都不一樣。因為西方人跟東方人飲食習慣不同,「像台灣人吃豬肉的量肯定比牛肉的量多,且西方人比較少吃內臟,東方人比較常吃,剛好內藏也比較容易殘留化學物質,這些都還是要進行風險評估報告,才能讓民眾進一步了解。」

敏感性族群是需要被關照的一群

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則表示,其實安不安全,還是要看「高敏感族群」是誰,像他們屬於腎臟病友,對於這種飲食的問題,就會比較敏感,可承受的範圍也會比健康的人來得小。

吳鴻來說,其實不只是瘦肉精,對於腎臟病友來說,硝酸鹽也是一個需要被注意的食品添加物,但因為便宜,所以還是很多人在用;只是病友通常也都是比較弱勢的族群,經濟能力上也有限制,如果這些添加物被大量使用在便宜的食物中,就很可能會被這些弱勢族群吃到。

所以重點是能不能讓這些族群擁有「選擇權」,能選擇適合自己身體需要的飲食,不只是瘦肉精,食品標示、添加物的限制,其實本來就應該要再往前一大步。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瘦肉精引發疑慮!來看看除了台灣,各國殘留量標準怎麼訂

瘦肉精豬肉將進口、流入市場!食安學者:台灣該做「本土安全性評估」

買到瘦肉精的肉怎麼辦?食安學者:汆燙、過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