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惡夢是心理出現警訊!美國睡眠醫學會:憂鬱症、失眠早期發作指標

常常一覺起床後覺得好像沒睡飽,因為整夜都在做夢,有時夢到被壞人追殺、家人過世、被人攻擊等,這些驚悚的情節讓人起床後還餘悸猶存。如今做惡夢可能是反應出你的心理狀態,研究指出做惡夢可作為憂鬱症和失眠的早期發作指標。

近過半的成年人每個月至少做一次惡夢

做惡夢並非少見,根據《睡眠》期刊中指出,大約有2-6%的成年人經常做惡夢,35-45%的成年人至少每個月做一次惡夢,且女性做惡夢的比例高於男性,特別在年輕人身上時性別差異變得更明顯。

由於惡夢通常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頻繁的惡夢與心理情緒有關,包含焦慮、憂鬱等。美國睡眠醫學會也指出,令人不安的夢境,通常涉也讓人感受到安全受威脅,引起焦慮、恐怖情緒。

做惡夢的最大危險因素是「憂鬱」和「失眠」

而芬蘭圖爾庫大學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尼爾斯·桑德曼(Nils Sandman)特別對此議題研究,找了年齡在25-74歲的13,922名參與者,以問卷調查來分析惡夢發生的頻率,以及與社會經濟狀況。

經過研究分析發現,經常做惡夢的最大危險因素是「憂鬱」和「失眠」,其次包含精疲力盡、經常頭痛也與惡夢發生頻率有密切關聯。對此,研究者桑德曼說:「我們的研究表示惡夢和憂鬱症之間的聯繫中最為明顯,以及其他衡量生活滿意度、健康狀況在分析中也有很明顯關聯性。」

做惡夢反應出心理、身體健康下降

但不可否認在這些引起噩夢的危險因素當中,共同點都是「心理」或「身體健康」下降。因此,似乎沒有單一的主要危險因素,包含情緒低落、睡眠質量和幸福感等都有關,創傷後壓力候群(PTSD)正是造成週期性惡夢的重要原因。

另外研究也發現,抗憂鬱藥、安眠藥的使用也與頻繁惡夢有密切相關,因為這類藥物會增強睡眠過程中快速眼動期(REM)時間,使人更容易惡夢,此外,像是巴比妥類的鎮靜劑和麻醉藥都有副作用,長期服用也可能讓人做惡夢。

桑德曼認為:「惡夢有可能可以充當憂鬱症早期發作的指標,加上惡夢、失眠、憂鬱症經常併存,未來是否有可能透過改善做惡夢的干預措施來治療所有這些其他疾病問題。」

改善做惡夢方法!避免心理負面的刺激

  1. 心態調整減少負面刺激,平時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避免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
  2. 睡眠習慣定時睡覺的好習慣,且在睡前兩小時別做劇烈運動,可以洗個溫水澡、泡泡腳,都能緩解緊張情緒、睡前少吃辛辣及高脂食物。

參考文獻

Nightmares: Risk Factors Among the Finnish General Adult Population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晚上總是做惡夢睡不好?心理師教你3招,讓惡夢遠離

鬼月特輯/鬼壓床唸佛號有用嗎?醫師用科學證實:有!

為什麼會做惡夢?告訴你陷入恐怖夢境的5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