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政大金融學院院長李勝彥「主動脈剝離」辭世!4 大原因增主動脈剝離風險

政治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李勝彥剛接任院長一職,不幸於今(28日)凌晨因主動脈剝離在家倒地,送醫後仍不治,享壽 78 歲,而主動脈剝離若未及時治療,有 50% 患者會於 48 小時內死亡。

心臟血管外科是外科中壓力較大,特別是主動脈剝離是困難度較高的一種,發病時不論晝夜,都需要醫師須搶時間進開刀房進行大手術。但是醫師指出,有些人的主動脈剝離屬於非典型症狀,並不容易在第一時間就察覺。

主動脈剝離是一個非常急促且危險的病症。患者通常以「強烈撕裂性胸痛」為主要症狀,並且延伸到背部或脖子,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者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衰竭等重大併發症。 臨床統計,急性主動脈症候群患者如果沒有即時治療,有50%的病患在48小時內死亡,91%會在6個月內死亡,因此如果有撕裂、刀切感的疼痛,即便還可以忍耐,也不應延誤,要儘快就醫。

中高齡年男性為好發族群!4大原因讓風險提升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導管室主任蘇峻弘表示,主動脈剝離大多好發在50到70歲男性,但有研究顯示這個發生率十萬分之三的疾病,仍有一成機率會發生在40歲以內的族群。 為什麼主動脈會剝離?其實只要主動脈的彈性變差,就會增加了剝離的風險。而導致動脈彈性變差的原因有4種,包括「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馬凡氏症候群(此病容易造成升主動脈的中層缺損,因此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群)」或「外傷因素」。 蘇峻弘舉例,有些人年紀輕輕,又有定期運動,看似並非高風險族群,但是長期抽菸、又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在氣溫驟降的冬至、就引發主動脈剝離急症。

非典型症狀更難診斷!腹痛、頭暈、嘔吐都是主訴

麻煩的是,有些症狀不典型的患者會增加診斷大難度。蘇峻弘指出,有些病人的主訴會是腹痛、頭暈、嘔吐、全身軟弱、下肢無力等,醫師往往很難因此想到主動脈剝離而延誤診斷。有些人一開始表現的症狀只是無力、畏寒合併咳嗽,即使三天後症狀惡化仍未有嚴重胸痛,若非心電圖呈現明顯疑似心肌梗塞變化,醫師也很難聯想到急性心血管疾病。 其實,主動脈剝離以心肌梗塞表現也相當危險,因為醫師會在緊急心導管檢查前給予抗凝血劑,這些藥物會使確定診斷後的手術難以止血 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及風險。

以為是感冒!年輕癮君子突然惡化揪出疾病

蘇峻弘舉例,他過去的病人,48歲的許先生,從就讀大學開始至45歲抽菸超過25年,病人不認為自己有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病史,而且有規律的運動習慣,直到 106年12月他突然感覺無力、畏寒合併咳嗽至診所求診,起初被診斷感冒而接受藥物症狀治療,因工作因素還搭機赴澎湖,但三天後症狀惡化為虛弱、胸悶合併呼吸困難而提早返台,再次至診所就醫時醫師安排心電圖發現疑似心肌梗塞而建議立即轉診至醫學中心。

許先生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門診時,心導管室蘇峻弘主任判讀心電圖後也強烈懷疑心肌梗塞,因此建議直接轉至急診室,當時血壓高達199/94毫米汞柱且雙手血壓對稱,許先生卻仍未感覺嚴重胸痛,也沒有轉移至背部的疼痛,因心電圖呈現ST結段上升變化,蘇峻弘建議立刻安排緊急心導管檢查以確定是否為心肌梗塞,結果顯示三條冠狀動脈並無明顯阻塞,蘇峻弘緊接著做了主動脈攝影才發現是主動脈剝離

蘇峻弘呼籲,有主動脈剝離家族史的民眾,宜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進行影像檢查,並嚴格控制血壓及戒菸,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有主動脈病變應積極接受外科治療。

文/林以璿、李祉函 圖/蘇鈺婷、何宜庭

延伸閱讀:主動脈剝離不只跟高血壓相關!家族史也是高危險因子發病風險可達6.82倍胸背像是被刀割?這可是急性主動脈剝離致命警訊!全身動脈血管都可能剝離!主動脈最致命性「高血壓」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