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肝轉移治療困境多!「三代同堂」黃金組合突破治療瓶頸

肺癌連續10年居台灣第一大奪命癌症,每年超過9千人因此死亡。近年來雖然有多種新興治療方式崛起,但不是人人能適用,仍難達到理想治療成效。專家指出,肺癌的治療已經逐漸從單打獨鬥走向混搭的風潮,研究證實化療搭配免疫治療、抗血管新生抑制劑,這種俗稱「三代同堂」的治療方式,有望突破治療現況。

近30年來,臺灣肺癌的發生率增加了3倍,更可怕的是發生率還在繼續上升。衛生福利部的癌症統計顯示,國人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有6成左右是已經轉移,無法手術治癒的晚期(第四期)癌。

肺癌第四期先分析「轉移部位」與「適用治療方式」

大部分病人聽到肺癌第四期,第一個反應就是「醫師,我還有多少時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及肺癌團隊召集人蕭世欣指出,以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來說,第四期存活期平均為1~2年。「但這只是一個平均值,病人的情況還會受到腫瘤轉移部位,以及適用治療方式的影響。」

他指出,肺癌常見的遠端轉移包含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淋巴結等,其中又以肝臟轉移的治療難度最高。至於適用的治療方式,目前第四期的治療方式主要有4種:化學藥物、免疫治療、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治療。

半數「標靶孤兒」陷入治療困境

4種治療方式中,標靶治療是針對肺癌細胞的特定基因突變,發展出各式不同的靶向抑制劑(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抑制劑、ALK抑制劑、ROS1抑制劑、RET抑制劑、BRAF抑制劑…等),如果病人的肺癌細胞有這些突變,可以獲得不錯的療效。

「但是標靶治療有一先決條件,就是病人需要先進行基因檢測,癌細胞有基因突變的患者才有效果。」蕭世欣表示,約有半數的晚期肺癌病人不存在基因突變,這些「標靶孤兒」的治療選擇仍然有限。

健保沒有給付≠治療沒有效果,別輕易放棄免疫治療

另外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則是免疫治療,也就是增強或是調整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跟腫瘤之間的互動,藉此來打敗癌細胞,然而目前健保只給付PD-L1表現量高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不過,即使PD-L1是低表現量或是沒有表現量,免疫療法仍有機會對這類患者產生療效,不要因為沒有高表現量,沒有取得健保給付,而放棄希望,只要願意一試,都有機會。」蕭世欣指出,健保沒有給付不代表治療沒有效果,只是治療效果也許較沒有那麼顯著,但是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合併其他療法來彌補。

「三代同堂療法」讓死亡率顯著下降!

因應肺癌治療、健保限制重重,近年來治療逐漸從「單打獨鬥」走向「混搭」。蕭世欣指出,醫學研究發現血管新生抑制劑和化療藥物都是免疫治療藥物的好「麻吉」,3者組成黃金拍檔,可以明顯提升晚期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整體腫瘤反應率,並且延長疾病無惡化時間和整體存活期。

「新研究發現,不管基因有無突變,使用免疫治療加上血管新生抑制劑和化療的三合一療法,都有治療的效果,可望再延長病人的壽命。」蕭世欣提到。

所謂的「三代同堂療法」,三種藥物各司其職,由免疫治療藥物負責活化T細胞與癌細胞打仗,搭配擔任炸藥角色的化療藥,以及阻斷敵方的後勤補給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全面殲滅肺癌細胞。比起單獨做化療,「三代同堂療法」能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超過1年腫瘤無惡化的患者比例增為4成,整體死亡風險下降約2成。

肝轉移病人效果顯著!2個星期改善呼吸困難

蕭世欣表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肝轉移的病人治療相當棘手。肺癌患者出現肺轉移時,不管是化療或標靶,治療時常常看到肺的腫瘤明顯消退,但肝臟上的轉移似乎沒有明顯消退,偶爾看到病人到最後因肝轉移死亡,常常剛確診就只剩3-6個月壽命。

新療法突破了目前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肝轉移患者的治療困境,2020 ASCO 也有更新數據顯示,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肺癌肝轉移患者的整體死亡風險降低逾4成5,這樣高反應率的療法,對於腫瘤比較大顆、或是有多處轉移的病患有更佳的療效。

蕭世欣分享,近日一名60多歲的病人,確診時已經肺部積水、腫瘤肝臟轉移,且沒有辦法使用標靶治療。「當時病人連呼吸都有困難,幾乎要放棄了。最後一搏使用決定使用三代組合療法,結果兩個星期後喘不過氣的問題就明顯改善了。」

目前,病人的原發腫瘤跟肝轉移都有了好轉。蕭世欣呼籲,病人只要願意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積極治療,還是有機會可以追求到更好的治療組合與成效。

文/林以璿、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20%癌友營養不良喪命!專家呼籲營養原則:低醣、優脂、高蛋白

感冒季報到!台大治療師提供「運動菜單」:20分鐘增強免疫,30分鐘逆轉發炎

癌友內心的渴望:癌症治療時還可以喝咖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