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鐵劑吃到肝硬化? 你可能是海洋性貧血患者

照片檔 ID:535348417

45歲的小劉一直有頭暈的問題,但因為沒有其他明顯症狀,就沒有特別就醫,但某天突然有右腹疼痛的現象,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已經肝硬化,醫生表示,因為小劉是中度海洋性貧血患者,體內鐵質會自動沉積,造成肝臟功能受損,如果發現自己臉色發黑、容易頭暈,一定要到醫院抽血檢查。

台灣有150萬人有海洋性貧血基因

海洋性貧血是台灣最常見的貧血,屬於基因遺傳疾病,由於大部份的人只是隱性基因的帶原者,程度輕微,只會偶而覺得頭暈,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但台灣仍有40萬左右的人屬於重度患者,因為紅血球的蛋白鏈無法合成血紅素,必須終身仰賴輸血。

但在造血功能不佳的情況下,輸血帶來的鐵質身體會自動沉積在肝臟、脾臟內,而人體無法自行排除,可能造成肝、脾的腫大、發炎,甚至纖維化;另外,鐵也會容易跟自由基引起「過氧反應」,干擾細胞正常的氧化還原狀態,損害細胞的蛋白質,甚至引起DNA鏈斷裂,造成心血管疾病跟癌症

如果是小劉這樣的中度患者,又稱「非輸血依賴性海洋性貧血」,因為不需要輸血,也沒有特殊症狀,頂多覺得自己容易疲勞、氣喘、頭暈,稍微嚴重一點才會有黃疸、皮膚黑色素沈澱等明顯現象,所以常被忽略。但不需要輸血並不代表鐵質不會過高,壽命短、提早破裂的紅血球會釋放鐵質到人體中,也會造成鐵質沉積。

頭暈、貧血不一定「缺鐵」!

一般而言,血清鐵蛋白濃度(serum ferritin, SF)正常值落在10~300ng/mL,但海洋性貧血的人可以高達40006000、甚至9000ng/mL,超出正常值30倍以上。而患者多半已有其他併發症如肝臟、脾臟的不適,才會到醫院檢查,其實在發覺自己容易頭暈、疲勞時,就應該到醫院抽血確認病因。

不過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的頭暈是「缺鐵」,甚至吃完鐵劑之後覺得身體狀況改善,其實是因為台灣有將近一半的人有缺鐵性貧血,尤其女性更超過6成人口,所以補鐵後身體改善只是一個「剛好猜對」的情況,並不適用所有人。

在食物中,人體攝取的鐵量基本上會足夠,像是內臟、紫菜、深綠色蔬菜等都富含鐵,有缺鐵現象則可能是胃腸潰瘍、大量出血、月經量多、吃素等。但如果每天補充鐵劑,導致攝取過量,會有心肌病變、心血管疾病、肝硬化、脾臟腫大、甲狀腺低下造成疲倦、皮膚沉積黑色素,還可能引發糖尿病

貧血可用口服排鐵劑控制

在以前,非缺鐵性的貧血患者都要打「排鐵針」來幫助身體代謝,但打針過程繁瑣、怕感染,還會有一種「我身體很差、跟針頭為伍」的感覺。後來研發口服排鐵劑,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加上推動產前篩減,海洋性貧血的重度患者人數並沒有繼續增加。

另外,骨髓化生不良、再生不良等骨髓病變的貧血,也屬於造血功能不佳造成的貧血,同樣會出現鐵質沈積的問題;而惡性貧血是缺乏維生素B12所造成,但與缺鐵性貧血症狀類似,也可能出現「補充鐵劑過量」的現象,如果懷疑自己貧血,還是到醫院做全面檢查,才能真正治療。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