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胃鏡時意外發現有胃息肉,會變成胃癌嗎?

照片檔 ID:467950104

47歲的陳先生,因胃痛接受胃鏡檢查,經醫師診斷為胃潰瘍,並同時發現於有一顆約1公分的胃息肉,經息肉切除手術後,切片經病理診斷為腺瘤性息肉合併局部高度異常分化,細胞有癌變的現象,所幸及時切除,避免第1期的胃癌發生,之後用胃鏡追蹤,病情穩定,沒有復發的跡象。

據統計,在台灣有胃息肉的人口約占1/10,當人們被檢測出有胃息肉時,難免心頭一驚,胃息肉會不會和大腸息肉一樣,演變成大腸癌?這就要看胃息肉是良性或是惡性了?只有惡性的胃息肉會產生癌變,導致胃癌

那些胃息肉是良性的?哪些是惡性的?

我們先介紹胃息肉是什麼東西?它是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在小於1cm的時候無明顯症狀,通常都是在胃鏡檢查或是進行其他手術時,無意中順便發現的。只有少數的胃息肉患者,會出現上腹隱痛、腹脹、嘔心和嘔吐等不適。

而一般最常見的息肉有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和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以下就針對這3種常見的胃息肉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1.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常出現在胃體和胃底部,是胃底線體增生的產物。根據文獻指出,大部分的胃底腺息肉是偶發的,而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和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也容易產生胃底腺息肉。

此種是屬於良性的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不用特別作處理,除非位置在胃竇部(antrum) 、出現潰瘍或息肉超過1公分以上,才會建議作息肉全切除手術。

若胃底腺息肉多於20顆、位置在竇部或合併有十二指腸腺瘤,可能是極少數遺傳性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患者可能同時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檢測完後要進一步作大腸鏡檢查。

2.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常出現在胃竇部與慢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部分切除手術後引發的慢性發炎有關,有研究指出,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問題根除後,八成的息肉不用經手術會自然消失。

它是屬於良性的息肉,通常小於2分分,黏膜表面容易有糜爛或潰瘍,癌化的風險很低,但可能與胃癌並存。而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占了胃息肉的80%左右。

3.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即胃腺瘤):常出現於胃竇處 或胃體和賁門處,發生的原因為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腺瘤性息肉為胃癌前驅性變化。

它是屬於惡性的息肉,平均大小約3~4公分,甚至有可能大到15公分。有文獻指出約有40%的腺瘤性息肉內部含有惡性細胞,所以,若發現此種息肉均應切除,以防止之後癌化演變成胃癌。

文/黃聖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