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時間長、出現「點狀血」 可能是子宮內有「黏膜下肌瘤」

照片檔 ID:920307030

小美最近月經時間都很長,每次來的時候都超過10天,但頭、尾血量不多,都只有點狀的血塊在衛生棉上,後來月經來時,開始變得很痛,骨盆腔有種痠痠的感覺,去檢查才發現是子宮黏膜下肌瘤,但還好是良性的,手術切除之後就沒事了。

點狀出血可能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可以分為3類,分別是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肌層內肌瘤,其中漿膜下肌瘤長在子宮表面,往上長到腹腔,黏膜下肌瘤則是長在子宮內腔,肌層內肌瘤是位於子宮的肌肉層內,是最常見的肌瘤形態。

但比較容易出現症狀的是黏膜下肌瘤,因為子宮感覺內部有異物、想要將它排出,會不斷收縮跟出血,造成「假」月經現象;或是肌瘤阻礙子宮內膜的血流供應,讓內膜靜脈回流,造成潰瘍、出血,一開始會是點狀的小出血,但隨著肌瘤長大,收縮跟出血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有貧血現象。

肌層內肌瘤也同樣會引起影響內膜,經血過多症狀比較明顯,也會容易不孕或容易流產。雖然子宮肌瘤是惡性的比例不到1%,但卻是很常見的腫瘤。以往在生育年齡的發生率只有20%,35歲之後才會逐漸升高,40歲以上則比例高達70%,但隨著第一次生育年齡越來越高,子宮肌瘤的比例也上升。

現在很多人都會記錄自己的月經週期,但經期的「第一天」應該以「量最多」的那天來算,而不是以出血那天,由於子宮出血的原因多元,其中會在經期前、後出血的子宮肌瘤也很常見,如果沒有警覺判斷,很容易忽略警訊。

子宮肌瘤的診斷

一般來說,大部份的子宮肌瘤都不大,病患可能是身體有其他不舒服去檢查,才發現有子宮肌瘤,或是肌瘤已經長到腹部摸得到的大小,才去就醫。

子宮肌瘤的診斷方式大約有3種,常用的是內診,由醫生雙手觸診就可以大略診斷有沒有肌瘤、大小適合做什麼處置,但有時可能將卵巢瘤誤判為子宮肌瘤;再來可以使用超音波的方式,同時判斷是否有其他的子宮異常,及早做出處置,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檢查則用在惡性腫瘤的檢查中。

子宮鏡則可以分辨子宮內部的腫塊,到底是「黏膜下肌瘤」或是「內膜息肉」,可以在超音波之後施行子宮鏡,確認的話還可以徑行切除;另外,在做檢查之後,如果病患因為出血導致貧血現象,也會抽血來了解貧血程度,並確認是否有其他疾病。

子宮肌瘤要切除嗎?

雖然子宮肌瘤大多是良性的,也有人長了肌瘤之後一點感覺都沒有,但有些人卻會影響生活。像是子宮漿膜下肌瘤如果往腹腔生長時,壓迫到膀胱,就會有「想尿尿但尿不出來」的現象,壓到腸子則可能便秘,如果是黏膜下肌瘤、肌層內肌瘤讓子宮出血嚴重、經痛嚴重,有這些現象就必須處理。

如果肌瘤在5公分內,且沒有明顯症狀,可以只做定期檢查。長出肌瘤的原因不明,但雌性激素會刺激肌瘤長大,所以通常更年期後肌瘤會萎縮;另外,也可以用藥物的方式讓肌瘤變小,但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藥物都有些副作用,像是停藥後可能發生更年期症狀,或是導致月經不規則、出血等。

手術的話,則有開腹手術、海福刀手術、子宮鏡手術、腹腔鏡手術等,開腹手術會用在惡性腫瘤、腫瘤太多的人身上,屬於較大的手術;海福刀則是使用超音波加熱肌瘤而切除,但容易有不夠精準、傷害其他組織的風險,子宮鏡手術則只適合使用子宮內部的腫瘤。

腹腔鏡手術則是最常用的手術,因為傷口小、恢復快,感染機會也比較低,不過肌瘤如果跟其他器官粘黏嚴重、量又多,或是已經長到10公分以上,就不適合使用。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