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台灣女性子宮內膜異位! 「頻繁出血、經痛」可能發展成3種癌症

照片檔 ID:843358252
  • 隨著生育年齡不斷往上,加上現代工作壓力,子宮內膜異位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根據統計,台灣約有20萬人有子宮內膜異位,而子宮內膜異位也會增加卵巢癌乳癌、氣喘與心臟疾病的風險,讓人不得不注意。

子宮內膜跑出子宮

子宮內膜異位是指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因為內膜會在每個月時,因為體內荷爾蒙作用而充血,如果長出子宮以外就會在其他組織上形成血瘤;長到卵巢就成為「巧克力囊腫」,長到子宮肌層就形成「子宮肌腺症」,如果跑到腹腔內,可能會形成腸粘黏等。

目前子宮內膜跑出子宮外的原因並不是完全清楚,但主要是荷爾蒙、免疫系統影響等,另一個最常見的則是「經血倒流」。月經來潮時,會由子宮的收縮把剝落的子宮內膜排出體外,但有時子宮內膜的碎片可能經由輸卵管推入腹腔,或是經由子宮血管、淋巴管跑遍全身,甚至有人跑到鼻腔造成流鼻血。

子宮內膜異位平常幾乎沒有症狀,只有在月經來潮時子宮充血、加上逆流的經血,形成下墜感、腰酸背痛、腹瀉、暈眩、劇烈生理痛,甚至會導致休克等各種症狀。25~45歲的女性是最常見的,但通常懷孕之後,因為卵巢暫停荷爾蒙供應,異位的內膜萎縮、啟動免疫細胞將它排出後,會自動痊癒。

但子宮內膜異位會導致一定程度的不孕,免疫系統會將異位的內膜視為異物,雖然不一定有能力將它排出,但仍會影響到卵子的排出,還有精蟲在子宮內的活動能力、著床的效果等,所以只要異位情形加重,就可能造成不孕。

子宮內膜異位與子宮內膜癌

在女性10大癌症中,子宮體癌是女性特有癌症的第1名,其他如乳癌、大腸癌都是男女皆有的癌症。接下來則是卵巢癌,也跟子宮內膜的病變脫不了關係。

子宮體癌又稱子宮癌,有9成都是子宮內膜病變造成,所以又稱子宮內膜癌,在2011年首度超過子宮頸癌、卵巢癌,成為女性生殖器的第1名癌症;子宮內膜癌有9成會出現異常出血,主要是來自內膜細胞癌化,大幅增生後造成大量出血,好發在50~60歲的更年期女性,主因是卵巢的荷爾蒙消失。

但子宮內膜癌近年年齡有下降趨勢,來自於子宮內膜異位的年齡層也下降,內膜異位造成的不正常出血會影響卵巢排卵,不正常的荷爾蒙造成老舊內膜無法剝離,而產生細胞病變。只要月經不規則,就有可能先導致異位、再導致癌化現象。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荷爾蒙失調,常有經期混亂的現象,如果發現自己經期太長、不規則,或是每個月出血量太多、經痛越來越厲害、或疼痛發生在其他器官部位上,就要特別小心,最好可以去醫院做超音波檢查。

子宮內膜異位與乳癌、卵巢癌

上述有提到,子宮內膜碎片會順著血管、淋巴管轉移,除了子宮內部、腹腔等近距離的器官之外,最容易觸發的其實是胸腔疾病。如果子宮內膜已經有不正常細胞增生,轉移到胸腔就會引起氣喘心臟病,往上走呼吸道淋巴腺則變成鼻咽癌,另外,同樣受到荷爾蒙影響的乳癌也會併發出現。

這種子宮內膜已經轉移的情況,月經出血量一樣會變多,但不會多到「嚇死人」,所以常被忽略,直到出現非感冒的咳嗽,或是胸口腫腫、痛痛,脖子腫一塊等,才會發現是子宮內膜癌轉移。

除了子宮內膜癌、乳癌之外,根據統計,子宮內膜異位發生卵巢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34倍,在10~29歲的年輕人中,機率更高達3.52倍;雖然平均下來,子宮內膜患者只有1%會產生卵巢癌,但以20萬人的子宮內膜異位患者來算,人數偏高。

卵巢癌有4個主要的腫瘤組織,包括漿液性腺癌、明亮細胞癌、子宮內膜樣瘤與黏液性腺癌,其中明亮細胞癌是容易轉移、復發,又有強烈化療抗藥性的腫瘤,但多半是由子宮內膜異位引起,得病之後的治療效果不好,平均壽命也較短。

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跟卵巢癌相同,都有遺傳、雌激素高、黃體素低的特徵,母親或姊妹有子宮內膜異位的人,得到這個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7倍,家族有相關病史應該主動去做超音波檢查。

另外,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卵巢癌患者,也都有有雌激素高、黃體素低的傾向,可以透過減少排卵次數,如懷孕等,減少內膜異位組織的增生。而養成運動習慣,也能降低雌激素濃度,每週運動超過2小時,得病的比一般人低一倍。

再來,免疫系統如果強健,會主動將異位的內膜吞噬,因此保持規律生活、充分休息與營養,可以提高免疫能力,適度的調解壓力也能降低得病的機率。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