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率2年增33%!別再為憂鬱症患者「加油」,3技巧陪伴才有效

iStock-898291760
青少年自殺率逐年增加,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高中職學生每7位就有1人,但求助率不到十分之一。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基6日舉辦「關懷憂鬱症講座音樂會」,呼籲家長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家更指出,幫助憂鬱症患者的正確方式不是「加油」,而是陪伴。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台灣15至24歲自殺人數,從2018年的193人,成長到2020年的257人,增幅33.2%。自殺通報人數也從2018年4905人上升到7991人,增幅62.9%。 一般統計,憂鬱症患者約15%到20%有自殺傾向,但是近年來的憂鬱症患者卻出現年輕化、自殺傾向更高的問題。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近年來在心理諮詢服務電話1925專線中,15到24歲青少年尋求協助的電話增多,自殺傾向卻接近30%。換句話說,台灣15到24歲青少年比較無法解決自己的困難,等到求助時,心理已經走到比較後端的情況。

「Z世代」是憂鬱症高危險群,家庭相處需遵守三不原則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提到,這是因為千禧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長年暴露在網路、手機與社群之中,容易在變化劇烈的年代找不到方向。 張家銘表示,這類年輕族群統稱「Z世代」,雖然物質不餘匱乏,但從出生起就飽受社群媒體影響,一旦生活不順,甚至出現失學、失業等「雙失」情形,就容易成為憂鬱與自殺的高風險群。 此時已無法單純靠「感恩」與「知足」改變,而是需要理解與陪伴。家屬在相處上也有「三不」守則:不強迫、不逃避、不給壓力,才能減少患者刺激。

覺得自己很憂鬱?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

憂鬱症除了是心理的困擾,也是生理的問題。中國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指出,發現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幫助減少負向情緒,尤其針對血中維生素D濃度不足、且伴隨有憂鬱症的人來說,補充維生素D的效果與反應最佳。 鄭映芝建議,一般人每天至少補充劑量應大於2000國際單位,如果單想從日曬得到足夠的維生素D3,建議日正當中(約早上10點至下午2點)躺下,讓身體大面積曝曬約15-30分鐘,但須注意紫外線對人體可能產生皮膚癌風險或曬傷。 此外,適度從膳食中補充維生素D,如肝臟、魚肝油、多油脂的魚類、強化乳製品、蛋黃(Vitamin D3)、菇類(Vitamin D2)或營養品補充,可能會比加強日曬方便與安全。

正確使用憂鬱症藥物,成癮性極低

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黎美嫻說,倘若是輕微的憂鬱症狀,可嘗試使用非藥物治療的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接受心理治療等。如果憂鬱症程度已嚴重地影響到生活功能、工作或課業表現、人際關係等,建議合併使用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大部分病人在接受憂鬱症藥物治療時,不免會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藥物成癮的風險,但其實遵照醫師開立的藥物,成癮性極低,若副作用已影響到生活,亦可與醫師討論換藥。

非侵入性治療刺激大腦活化特定區域,也能有效治療憂鬱症

黎美嫻表示,門診中有不少向她尋求協助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這類患者通常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不但情緒無法受到控制,甚至還得飽受藥物的副作用之苦。但其實憂鬱症的治療在近幾年也有了新的進展,那就是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rTMS的治療即是透過儀器產生磁場變化,誘發大腦微電流刺激特定腦區,以活化腦部原有的功能,平衡神經傳導物質,此療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憂鬱症狀並縮短病程,且為非侵入性的安全治療。 黎美嫻醫師呼籲,憂鬱症是個隱形殺手,不僅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也是所有疾病中造成失能的第一名。別再幫患者加油,有許多更加積極的方法可以執行。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長期吃憂鬱症藥會傷腎嗎?藥師:排除2原因,大部分都不會 死亡率比憂鬱症高 4 倍,「只剩皮包骨還是覺得胖」厭食症的 3 大心理症狀 怎麼對抗憂鬱症?研究發現「麻將」效果最好!
雖然你因為憂鬱而暫時無法看到美好,但明天你一定可以再看到一次。
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
免付費生命線 1995
張老師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