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布實驗成果:腸道菌有可能防治阿茲海默症

照片檔 ID:1063752208

台灣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在去年年中公布的動物實驗中發現,腸道菌相失衡,壞菌過多,可能引發大腦神經退化,誘發阿茲海默症,並使其迅速惡化。而相隔不到一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在今年5月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又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指發現腸道菌副產品可以預防腦神經病變,或許有助於研發防治阿茲海默症的新藥。

台灣80歲以上老人1/5得了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每5位80歲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比率相當高。

腸道細菌感染可能導致腦神經細胞退化死亡

而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之間連結密切,一旦腸道出現細菌性感染,就會牽動其他器官,產生免疫發炎反應。如果刺激體內免疫血球細胞移動到腦部,引發大腦大量產生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及氧化自由基,就可能導致腦神經細胞退化死亡,誘發阿茲海默症。

但當腸道壞菌在刺激細胞發炎,並可能牽動到腦部神經細胞退化或死亡的同時,一種腸道菌的副產品卻也被視為可以預防腦神經病變的突破性關鍵因素。

腸道菌副產品可以促進小膠質細胞活躍,避免腦神經發炎造成退化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從多項動物實驗與人體細胞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當腸道菌把肉類的蛋白質分解為胺基酸(泛指色氨酸)時,所產生的副產品會同時被腸道吸收,並隨血液循環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其中有部份會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對於一種叫做小膠質細胞的腦神經細胞活躍性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所謂的小膠質細胞是位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細小的膠狀體細胞,均衡分布於腦內的各個位置,體積約占15%,是一種特化的巨噬細胞,在中樞神經中進行吞噬作用,負責清除病原體或受損的神經元,扮演腦內「免疫感應器」的重要角色,所有的腦部病變引起的疾病,往往都與小膠質細胞炎症反應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腸道菌所產生的副產品可以預防小膠質細胞引發炎症反應,有效改善腦神經退化所引起的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哈佛大學團隊認為,這種腸道副產品主要是透過激活神經系統抗炎路經來發揮作用,這個全新的分子信號傳遞通路揭示了腸菌與大腦之間的連繫性,也為腦神經藥物的研發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方向。

延伸閱讀

不止腸胃會排毒,研究顯示:連大腦也會排毒哦

「你是你吃出來的!」保持大腦健康 遠離這6類食物!

你所不知道,關於大腦的10個秘密∼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