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生活對策/疫情之下找回平靜,別讓情緒壓力傷害你的免疫力

COVID-19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全球蔓延,台灣迎來一波感染潮而進入三級警戒,病毒不只威脅著民眾的身體健康,也可能造成心理健康上的傷害。

隨著疫情發展的起伏,感染將導致一定比例的重症與死亡,且目前沒有特效藥來治療新冠肺炎,雖有疫苗可以降低感染及重症機率,但全球供應吃緊,國內真正能到貨之疫苗數量有限,加上媒體密切報導的「快樂缺氧」症狀,以及多起民眾確診及失去家人的經驗分享等等。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容易引起民眾的焦慮與恐慌,害怕這些不幸可能降臨在自己及周邊親友身上,甚至因為他人的難過經歷,而產生替代性創傷,對這些不幸事件感同身受,加深自身的恐懼與憂慮,對現況感到無助或憤怒。同時,因應防疫新生活而減少的人際互動,也讓人感覺到被隔絕的孤獨感,生活似乎變得不那麼有趣了。

面對病毒的傳染,除了做好自身防疫(如勤洗手、戴口罩、加強環境清潔、避免群聚等)之外,也需要為心理的壓力與情緒找到出口。減少情緒壓力將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我們可以透過「P-E-A-C-E」五個步驟試著找回情緒的平穩。

用 P-E-A-C-E 五步驟找回平靜的感受

P (Prepared and calming):預作準備並保持心情平靜。
我們需要準備一些物資來應對疫情的侵擾,可以利用網購或「少去多買」的策略,在家中備妥適量的食材、生活用品、及防疫相關物資等。同時,適當接收指揮中心與當地政府的疫情資訊,並減少關注來源不明及會引起強烈情緒的訊息,避免訊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盡可能保持心情的平穩。

E (Enhance safety and self-efficacy):強化安全感及自我效能感。
促進安全感可減輕對不確定事件的災難化思考,透過保持良好的防疫習慣以及好好照顧自己的需求,可以提升自我安全感。同樣的,雖然疫情造成很多的不方便與工作型態之改變,但我們可以把握自己在工作及生活中「能」做的部分,讓自己維持效能感。

A (Accept emotions):接納情緒。
面對未知的情境,我們容易感到焦慮不安,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需要先覺察自己的情緒,例如發覺自己很害怕被傳染時可以反思:我現在的焦慮是否符合現實情況?如果符合,我可以做什麼來避免我所擔心的事情發生;如果不符合,我可以怎樣降低自己的情緒反應。透過這些思考來學習安撫與接納自身的情緒。此外,在這段時間,大部分的人心情多少都會受到影響,若行有餘力,我們也可以試著理解與同理他人的情緒,分享彼此的感受,相互支持與鼓勵,進而減少孤獨感與撫平恐懼帶來的憤怒情緒。

C (Change behavior):改變行為。
防疫所產生的諸多限制,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剛開始一定會很不習慣,但隨著時間,我們可以藉此養成更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透過視訊等不同形式,找回人際間的連結,也可以發揮創意,在遠距工作與教學的情況下,找到有效工作與學習的步調。透過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加速適應防疫新生活

E (Engage in life):投入生活。
隨著疫情起伏,我們可能花很多時間在煩惱疫情所帶來的影響,這是難以避免的。但疫情的影響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保持生活作息的規律與穩定,吃好睡飽多運動,能幫助我們維持生理及心理的免疫力,更有力氣去應變不同的生活模式。工作之餘,透過從事喜歡的活動,例如:著手之前想做卻一直沒有做的事情、關心久未聯繫的好友、投入第二專長或興趣的學習、找回那些年沒空追的劇與想看的書等等,投入疫情外的生活樂趣,達到紓壓並轉移對疫情的注意力,找到與疫情共處的生活平衡。

防疫必然會影響正常的經濟活動與生活模式,產生許多的不便及負面情緒壓力,期望大家可以相互陪伴,一起度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參考資料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文/蔦沐(生醫領域研究員)

本文授權自蔦沐。

延伸閱讀

洗碗竟有助於減輕27%壓力!穩定自律神經3大關鍵

防疫生活對策 / 疫情延燒讓身心焦慮爆表!中醫師 3 穴道就改善症狀

重大意外發生民眾也會引發不安、焦慮!專家教化解「急性壓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