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成的慢性頭痛與腦部無關,毛病竟然出在頸椎上

阿娥是個剛過50歲的家庭主婦,大概從10年前就出現容易頭痛的狀況,壓力大時會頭痛,待在空氣不好的地方也會頭痛,剛開始時症狀輕微,只有單邊頭痛,後來偶而會嚴重到頭昏眼花、甚至出現胸悶還有吞嚥困難的症狀,她覺得不對勁,就開始上醫院求診,從腦神經內科、心臟科到消化內科都看過了,但卻都查不出原因,最後還是在親戚的推薦下去看了一位神經內科權威,終於幫她查出了病因,是得了頸源性頭痛。

慢性頭痛患者中有近2成是頸源性頭痛

事實上,像阿娥這樣經常性頭痛,結果卻是頸椎出狀況的人不在少數,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的統計顯示,罹患慢性頭痛的族群裡竟然有15%到20%的病因是由頸椎疾病所引起的,稱之為「頸源性頭痛」。

頸源性頭痛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醫生Sjaastad於1983年首次提出,之後逐漸得到各學科專家的重視與認同,1990年國際頭痛學會頒布了關於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而頸源性頭痛患者年齡分布很廣,從20歲到60歲都有可能發生,平均發病年齡是42.9歲,但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且女性患病機率要比男性高出4倍。

頸源性頭痛的原因

 由頸椎引起的頭痛,是由於神經因椎間盤突出,或其他原因壓迫和免疫症刺激所引起的。由於神經自頸部的椎間孔穿出後,會沿著頭皮與顱骨之間沿伸到頭頂耳,這些盤根錯結的神經結成了一個網,遍布頭頂與耳部,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引發後腦勺、頭部與腦部兩側的疼痛。

頸源性頭痛的症狀

因此,由頸椎引發的疼痛,大多發生在枕部與頸部的上段,出現單側或雙側後腦勺、耳後悶脹或酸痛,甚至會擴張到前額、顳部、頭頂、臉部甚至手臂,同時伴隨噁心、耳鳴、眼脹或嘔吐等症狀,有些女性患者甚至會在經期期間出現頭痛加重的狀況。而在病患寒冷、勞累、飲酒、情緒激動時,也會誘發疼痛加重。

而部份頸源性頭痛的患者會有上頸部軟組織僵硬的症狀;有的患者則會出現局部觸覺減弱的現象,部分患者的單側嗅覺、味覺和舌頰部感覺也出現減退的狀況。

如何治療頸源性頭痛?

對於頸源性頭痛的治療,在症狀較輕時可以採取「藥物治療」與「物理治療」雙管齊下的方式,以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肌肉鬆弛劑、抗鬱劑與抗癲癇劑,還有採取針灸、牽引、物理治療等治療方式,以達到消炎止痛、改善微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緩解肌肉痙攣,解除神經壓迫,從而解除病痛。

如果症狀持續而強烈,則可以考慮注射治療的方式,在頸源性頭痛患者相應的病灶區內注射消炎鎮痛藥物,可起到鎮痛、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等治療性作用。

如何預防頸椎性頭痛?

要有效預防頸椎性頭痛,專家建議要做到下面4點:

1、要注意糾正不良的姿勢和習慣:

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切忌身體長時間往前傾,並適當控制看電視和滑手機的時間,以減少頸椎疲勞和誘發頸椎病。

2要注意睡姿與枕頭高度:

睡姿一般以仰臥、側臥為宜,而枕頭不能太高或太低,枕頭受壓後的高度是立著的拳頭大小。

3要加強鍛鍊,自我保健:

持續而定期地運動以增強體質,延緩骨質和韌帶退化的速度。

4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精神緊張:

過度腦力勞動和長期精神緊張是頸源性頭痛患者的共同特徵,也是頸源性頭痛發作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持心情輕鬆,對避免過度緊張對預防頸源性頭痛可以說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常頭痛是腦癌嗎?醫師:要看是白天還是晚上頭痛!

你站對了嗎?錯誤站姿讓你的脊椎面臨3大風險

五十肩不是50歲人的專利病,40歲以上就要當心了

長期焦慮、緊張讓你頭痛?緩解壓力性頭痛這樣做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