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棉花糖理論」給騙了,好好平衡你大腦裡的冷、熱兩套系統吧

最近網路上又再流傳一個上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教授所提出的「棉花糖理論」,強調如果一個小孩子可以克制慾望、忍住不吃擺在自己前面的棉花糖,未來10年的學習成績與2、30年後的工作成就也會較佳。進而還有人賣力推銷「忍耐為成功之母」的觀念,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棉花糖實驗引發棉花糖理論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早在1970年代就進行一項實驗,讓受測的幼稚園孩子單獨留在房間內,給他一塊棉花糖,然後告訴他自己要先離開15分鐘,如果孩子在這段獨處的時間裡沒有把棉花糖吃掉,就可以再得到一塊棉花糖。

實驗結束後米歇爾持續追蹤受測者,發現當初能夠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日後無論是在學業、經濟與人際關係上的成就都比較高,相對不忍耐的孩子則是呈現相反的對比,於是有暢銷作家據此提出了「棉花糖理論」,強調大家都別急著吃棉花糖,要多忍耐,好好地等待下一顆棉花糖。

學者打臉棉花糖理論

結果,這項實驗與理論在多年之後被其他學者打臉,連實驗主持人自己都對這實驗重新做出了不同的詮釋與建議。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韋特斯(Tyler Watts)就表示「當我們想要在4歲時控制某些東西,在滿足延遲和最後結果之間,往往得到的具體成就就是0」。

而他的研究團隊調查超過900位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結果發現願意等待第2顆棉花糖的孩子,多數是出自於生活條件較好的家庭,而出身較貧困家庭的孩子傾向把握住眼前可以得到的東西。換句話說,家庭經濟與環境因素,可能才是決定日後孩子能否成功的關鍵,而並非是他的忍耐力強弱。

實驗主持人主張大腦冷熱兩套系統要平衡運作

米歇爾教授在多年後也表示,人類既是盡情享樂的蟋蟀,也是勤奮工作的螞蟻,這兩種迴異的個性都並存在大腦構造中。

他強調,大腦中存在所謂的「冷系統」與「熱系統」。「熱系統」與性慾、食慾與恐懼等本能反應有關,大腦邊緣系統內的「杏仁核」組織能讓人在各種狀況下迅速採取行動,不顧慮長期後果,正是所謂的熱系統。

至於「冷系統」則是位於大腦前額葉皮層,與理性思考有關,但發育較晚,大概要等到20歲前後才能完全成熟。

米歇爾發現,大腦前額葉皮層愈活躍的人,往往成就愈高(知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就被確認異於常人),但人類也不可能只靠認知的冷系統過活,否則會很容易意志疲勞,失去隨興生活的樂趣,他認為應該自然地讓大腦中的熱系統與冷系統交互作用,讓人類生活在自我控制與放縱享樂之間,才是最能持之以恆的感官平互衡作法。

延伸閱讀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你是你吃出來的!」保持大腦健康 遠離這6類食物!

你知道嗎?嗅覺是打開大腦記憶的開關!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