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兩類兒童染疫後容易重症!幼兒園內的防疫通風+口罩是重點

今年五月Alpha 病毒衝擊國內年長者,這次本土這波 Delta 直接入侵幼兒園內,不少家長開始關注新冠肺炎對於兒童的影響,今早台大醫院特別召開「幼兒園新冠病毒之Q&A」,兒科醫師分析:「其實一歲以上的小孩不太容易重症,但一歲以下要小心。」但因為疫苗無法打在幼兒身上,幼兒園必須更加進行從防疫措施來降低疾病傳播。

染疫幼兒多為輕微?兒科醫師分析關鍵點

從國際上的資料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重症率及死亡率都相較得低,為什麼兒童總是輕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解釋:「因為兒童上呼吸道常常有其他的冠狀病毒,冠狀病毒是有交叉保護,即使沒有得過 COVID 也會有保護。」

過去研究針對 2019 年的幼兒進行抽血,發現裡面血液就可以驗出新型冠狀病毒的抗體。此外,兒童受體、細胞激素比較少,往往兒童症狀比較不會那麼嚴重。

兩大類兒童較容易引發為重症

但要注意的是兒童染疫後與成年人症狀有所不同,其中最大的差異兒童會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類似川崎症的症狀,小兒感染科張鑾英教授說:「兒童會出現高燒、皮疹、草莓舌、結膜炎、腸胃道症狀、疹子,但出現的機率僅有萬分之三。」

特別是要注意兩大族群比較有可能演化成重症:

  • 年齡小於一歲者
  • 有潛在疾病

當兒童出現重症時,多數還是以併發肺炎居多,需要特別關注血氧濃度、呼吸型態,雖然有些嚴重甚至會進展到心臟衰竭或休克,但發生機率較低。從台灣過去一百多例兒童的個案當中,還沒有因此染疫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甚至嚴重到死亡。

雖然兒童本身不會重症,但因為仍有可能傳染給家中的長輩,如果家中長輩沒有打疫苗或是為慢性病患者,應該要避免接觸,加上兒童容易在學校間群聚,傳染其他給其他小孩機率也相對高。

張鑾英建議:「老師跟家人還是都打疫苗,校園也要採取比較小班的教學,每日的症狀監測、避免班際交流、開放空間等。」

校園該如何優化防疫?

從美國一份喬治亞洲幼兒園國小所做的研究,發現使用口罩和改善通風換氣措施,是有最佳的防疫效果,臺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說:「最好維持一個小時 4-6 換氣率,減少病毒在空氣中的濃度,能夠降低 9 成以上的傳播風險。」

由於幼兒園是密閉的場所,光是開窗戶通風恐怕不夠,最好要裝風扇促進對流,詹長權提到:「不然就是選擇加裝空氣清淨機,而最好老師的講堂是下風區,風的方向要是吹向老師。」

此外,幼兒園的地板是以及許多設備都是塑膠環境,環境及職業醫學部陳宗延醫師提醒:「因為塑膠板上的病毒存活相當久,病毒在上面逗留的時間長達好幾天,沒辦法改善通風排氣,定時的清潔也很重要,扶手門把、桌椅、玩具每天至少要清潔消毒兩次以上。」

如今變異病毒入侵社區內,雖然不可能是零風險,但校園內做好通風、相關防疫措施,讓病毒傳播的風險降到最低。

文、王芊淩

延伸閱讀
Delta 除傳播率高還有哪些特性?症狀、重症率、突破性感染一次懂
嬰幼兒、兒童確診症狀有哪些?專家:「這些」症狀恐重症
學生HPV疫苗、流感疫苗、新冠疫苗接連開打!打這些疫苗該間隔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