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學生打BNT憂集體暈針!專家曝這件事有助降低風險

中秋節過後青少年即將開打 BNT 疫苗,指揮中心初步意願調查顯示家長、學生都有很高的意願進行接種,但從過往校園接種疫苗經驗中發現,不管施打流感疫苗或是子宮頸癌疫苗都曾出現過「集體暈針」事件,到底該怎麼預防呢?

「集體暈針」是不只一位學生打完疫苗後癱軟無力、頭暈、噁心等症狀。對此,聯安診所內科主治醫師施奕仲醫師指出:「暈針(Needlephobia)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就是對打針的恐懼,特別是年輕族群因為排隊等候,心理恐懼緊張促發交感神經張力高張,當打完那刻產生自律神經的失調,副交感張力突然反彈,瞬間心跳或血壓驟降而癱軟無力。」

暈針像是會傳染?醫師解釋暈針原理

今年九月中國內將開始對12-17歲的學生族群進行 BNT 疫苗接種,執行的方式類似過往流感疫苗的方式,校方會先調查意願,家長必須簽署同意書後,學生才可以在校園集體接種。

正因為在校園間,學生們一起排隊等打針,同儕之間容易互相影響,施奕仲說:「原本不緊張的同學,看到前面一個打完暈倒,就變得更緊張。」就是這樣情緒影響到疫苗接種的反應。

常見暈針症狀有這些!女性發生率高於男性

當出現暈針主要症狀包含:頭暈、噁心、嘔吐、臉色蒼白、手腳發冷、血壓下降、昏迷、暈眩等,施奕仲進一步解釋:「其實就是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反應,因為恐懼先刺激交感神經,讓心跳上升、血壓升高,打完後因為迷走神經反射,突然血壓降低、心跳變慢,讓人全身突然無力癱軟。」

為什麼會暈針呢?有些人是天生害怕打針,也有人是因為過去打針經驗不好,通常曾經暈針過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不過當發生暈針後,通常只要多喝水、休息幾乎都會沒事。

而會不會引發集體暈針又跟施打動線的安排有極大相關性,施奕仲提到:「因為在等待的過程目睹正在打的人,或是看到護理師正在抽針,這些都會加劇心裡的緊張感,如果不要關注在打疫苗的同學,適時的放鬆心情或轉移注意力,學生的心理較不容易有暈針事件。」

施奕仲分享過往經驗,以前某間中學打子宮頸癌疫苗時因為安排施打動線不佳,結果光一天下午因為 20-30 位學生暈針,通通送到急診,但另外一所學校動線設置非常好,雖然較多學生打疫苗,卻只有少數1-2位暈針,施奕仲開玩笑的說:「暈針就像是會傳染一樣。」

暈針最常見就是發生在校園疫苗接種時,尤其在國中生、高中生族群。從過往統計看起來,女生發生的機率略高於男性,通常會在打完疫苗後3-5分鐘發生。有些人會誤以為是過敏性休克,但暈針後有些反應與其不同,且過敏性休克通常是在打完疫苗5-10分鐘後才突然發作,患者通常都叫不醒,且需要立刻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急救送醫,才可以解除過敏性反應。

避免暈針︰多休息、多喝水 舒緩緊張情緒

想要避免集體暈針事件,校園對於動線安排一定要再三留意,避免同學間看到正在接種情況之外,施奕仲建議,等待的學生也可以安排播放電影、衛教影片、音樂欣賞等,也鼓勵:「打完針之後除了觀察30分鐘外,學生也可以喝完一瓶礦泉水再回教室,除了轉移注意力,這樣即便學生有輕微血管放鬆、血壓下降,多補充水分後身體也會比較舒坦,可藉此大幅改善集體暈針問題。」

對於少數已經暈針的同學,應該安排其他隔離的場所,由護理師陪伴觀察,並且定時量血壓、心跳,直到恢復正常才回到各班教室。

對於家長猶豫要不要給孩子接種疫苗的問題,施奕仲也提醒一點:「雖然青少年染疫後屬於輕症患者,本身可能毫無症狀,卻可能帶有很高的傳染力,反而可能在不經意間傳染給家中長輩或免疫力不佳的家人,這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問題,為避免這樣事件所以還是建議施打疫苗。」

至於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施打BNT疫苗得到心肌炎,施奕仲醫師表示,其實因施打疫苗而罹患心肌炎的風險為百萬分之十幾左右,罹患心肌炎幾乎 99 %都可以痊癒,是否需要為了這麼低的風險過度擔心,也是值得探討的。建議父母應與孩子可以共同討論要不要接種疫苗,在此之前,對疫苗有正確的了解及知識,才能改善對於接種疫苗的恐懼。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學生施打BNT統計!北市95%同意接種 陳時中:意願很高
哪些族群容易嚴重突破性感染?美國CDC分析:老年人、慢性病者風險更高
兒童染疫後也會有後遺症?研究:約七分之一有長期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