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後皮膚潮紅、有灼熱感 可能是組織胺中毒了

照片檔 ID:922607396

民國103年8月,分別發生了兩起組織胺中毒的事件:一起是花蓮民眾至壽司屋訂購午餐餐盒後,陸續出現臉紅、頭暈、發燒、腹瀉等症狀,經採樣食餘檢體檢驗,魚湯及生魚片組織胺含量分別為 1,928 ppm、3,356 ppm;另一起是台中兒童之家學童攝食廚房自製午餐後,出現紅疹、頭暈症狀,經採樣食餘檢體檢驗後,組織胺含量為 2778.5 ppm,皆大於組織胺中毒的含量數500 ppm。夏季天氣炎熱,食物容易滋生細菌變質,特別是魚類若貯存不當就會感染細菌,細菌使魚肉變質形成組織胺,便會造成食用者組織胺中毒。

什麼是組織胺中毒?

組織胺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中。當然生物體受到刺激時,會使肥大細胞內的組織胺釋放,造成微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支氣管痙攣、頭痛、腹瀉、皮疹等過敏症狀,甚至休克或危及生命。

夏季是容易爆發組織胺中毒的高峰期,原因是魚類與畜禽肉相比更易腐敗變質,當含有較多組氨酸的青皮紅肉魚,例如:竹夾魚、金槍魚等海魚,儲存在高於15~20℃的環境下,導致不新鮮或腐敗時,大量繁殖的細菌會分泌脫羧酶,讓魚肉變質形成組織胺,當魚肉中組織胺超過200mg/100g時,就會引起組織胺中毒

患者可能在吃魚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會出現臉部、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有灼熱感,眼結膜充血等症狀,並伴有頭痛、頭暈、噁心、腹痛、腹瀉、心跳加速等症狀

哪些魚屬於高組織胺魚類?

青皮紅肉的鮪魚、鯖魚、鰹魚等鯖魚科魚類,體內含有豐富的游離組氨酸,例如:鮐魚、鰺魚、竹莢魚、鯖魚、鰹魚、金槍魚、秋刀魚、馬鮫魚、青占魚、沙丁魚等,若缺乏適當保鮮,受到細菌作用後便會轉變成組織胺。

怎麼避免組織胺中毒?

要避免組織中毒就必須防止魚肉中產生組織胺,魚肉買回需在良好衛生條件下,以冷凍(0~4℃)或低溫方式貯藏,有利減緩組織胺生成和食物腐敗,存放前徹底刷洗魚體、去除內臟,烹調時加入少許醋,可有效降低組織胺含量。

在烹調時,先去除魚的內臟(未去除內臟的組織胺含量是去除後的10倍),且烹調的溫度要高,時間要長,以防止細菌繼續滋長。 此外,一定要確保魚是新鮮的,因為腐敗的魚經加熱後,仍有可能導致組織胺中毒。

延伸閱讀
夏天「吃苦」是進補?當心養生不成反中毒!
夏天到了,小心細菌性食物中毒偷偷來襲~
這5種常見的細菌 就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兇手
驚!省了洗米水,換來砷中毒!
普拿疼吃多會中毒 一天最多只能吞8顆

文/黃聖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