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救命關鍵!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發展趨勢

彭幸茹、陳子暄/綜合報導

心肌梗塞很可怕,因為它是會讓人措手不及的,當發生時最需要的緊急治療就是將塞住的血管疏通,讓血液能夠流通,而心導管就是其中一種治療方式,這項技術是藉由針刺方式經皮膚穿刺進入血管,使用特殊軟管順著導線,在X光機的透視引導下,到達心臟或血管進行檢查及治療的方式,有別於傳統手術需要用開胸的方式才能做到的。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就是經皮膚穿刺周邊動脈(股或橈動脈等)沿著動脈向心臟方向送入氣球導管或血管支架等介入性醫材到有阻塞的冠狀動脈,在阻塞處進行擴張及疏通的一種心導管治療技術,於1977年由Andreas Grüntzig醫師執行了用改良的氣球導管完成首例PCI手術,讓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開啟了植入性心血管手術的時代。

PCI發展現況

PCI手術發展至今已40年,從一開始的氣球擴張術(PTCA),而後出現了金屬裸支架(BMS)、塗藥支架(DES),利用金屬支架產生適度的支撐力來預防發生阻塞處的斑塊剝離、血管彈性回縮及內膜過度增生,來維持血管的暢通;到現在積極發展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膜架(BVS),可以看見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上有不斷的演進及創新,此技術已經是現在心臟科最常見的治療。

什麼是全吸收式生物血管膜架?

在2014年7月正式在台灣上市,它拿掉了金屬材質,在藥物釋放完後,這個生物模架可以被人體吸收,使其恢復血管正常彈性及加速血管癒合的能力。目前市面上可吸收生物模架的主要材質有四種「鎂」、「乳酸膠酯聚合物」、「聚酐料」、「聚碳酸酯」等,BVS的可將長期置入金屬支架可能潛在的風險降到最低,讓血管恢復原來的彈性。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膜架使用現況

為什麼最新的技術沒有獲得廣大的使用呢?主要問題在於它的成本高,目前也無健保給付,全額自費(約12萬),加上生物支架主體相對金屬支架來的厚重,較不好操控,增加將支架被推到阻塞處的困難,此外它需要更精密的影像輔助,也可能造成患者須暴露在更多的 X 光輻射中。所以在臨床施行上血管阻塞處有嚴重鈣化、太過彎曲、阻塞處有大分支、血管管徑大或阻塞處太長等的患者都不適合使用。而且在追蹤使用生物血管支架的患者研究發現,因無金屬支架的支撐,較容易發生再阻塞的情形。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種類

 

未來發展

因邁向高齡化社會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年輕化,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不會停留在現況,因為醫療科技是會不斷發現問題,然後再去解決問題的,所以雖然目前全吸收式生物血管膜架有些使用上的問題,但可想得到未來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重點將會以塗藥支架與全吸收式生物血管膜架為發展重點。

不過,雖然身在現在有方便醫療時代的我們,有許多新的技術可以減緩疾病的惡化或是被挽回一命,但最重要的事,還是在日常中落實生活保健,建立自律的生活方式,來避免疾病找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