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真的還有90%的空間可以開發?別再被大腦開發的話給騙了

freepik

名導演盧貝松在2014年時拍攝了一部科幻電影《露西》,還因為在台北取景而引起國內民眾的關注。電影中提到一個重點,指人類的大腦目前只被利用了10%左右,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甚至女主角在大腦開發到100%時,還可以穿越時空、無所不在。但這畢竟只是科幻電影,事實上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人腦只有10%被利用的說法早在1940年代就廣為流傳

除了電影出現描述人腦只被利用了10%的情節之外,其實人類心智與腦力可以開發相關論點早在1940年代,就被例如卡內基引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那套「超心理學」(超感官知覺)的理論,大力推銷而獲得世人關注,大受歡迎。

人腦還有90%區域可以開發的說法是個天大的錯誤

 人體的大腦結構與各區域的功能知識,已被腦部科學家大致掌握的差不多,經過各種實驗早就證明大腦各區域都已被充分利用。如果真的有90%.的區域功能處於閒置狀態,根據物競天擇的進化論觀點,這些閒置的區域早就被淘汰了。

再者,如果人腦真的還有90%的區域可以開發,那應該代表發生一般性的大腦受損都可以無關緊要,不會影響正常功能,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腦一旦發生損傷,都會發生相對區域功能失能的問題。例如一位大腦額葉皮質受損的人,雖然可以照常維持日常生活,但是卻沒有辦法根據實際情境的需要,來判斷並做出正確的舉動。像是這樣的病人有可能在一場重要會議進行了一半的時候,就逕自離席出去吃飯。

人的智力高低與腦溝複雜程度與神經元間協調性有關

而人腦裡平均具有860億個神經元,人的智力水平高低與腦溝的複雜程度,以及神經元之間電位訊號傳遞的協調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像是知名的理學家愛因基坦的大腦被後世科學家檢查發現前額葉異於常人。人類的大腦被進化的滿負荷運載,所有的腦部區域都有既有功能的分工,也可以互補協調。例如當腦部負責語音的額葉與顳葉區域被破壞之後,其他區域的腦部組織會自動接替它的一部份功能。

透過核共振的技術,科學家已對人腦進行過全面的掃描,結果顯示大腦中並沒有「未開發」的神經元,所有的神經元都是有作用的,只是當大腦工作的任務不同時,不同神經元活躍的程度不同罷了,當某個區域的神經元在工作時,周邊區域的神經元就會被抑制。

大腦雖不能被開發,但具有可塑性

 但是,大腦能夠被開發的說法雖然站不住腳,並不代表大腦不具有可塑性,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大腦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人類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

在腦科學定義裡,學習並非發生在固定的時間、場所或限於某些知識。當神經元受到刺激而連結重組,形成新的迴路使行為發生變化,就是學習。而這種學習深深影響人生各個面向,順著大腦特性栽培,神經元網路將更建構得更完善,宛如不斷開發擴建的新興城市。

《康健雜誌》曾引述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的說法,指大腦每個單位時間的認知能量是有限制的,如果執行一般任務就佔去大部份資源,大腦就只會因循過去的做法,一再重覆既定的行為模式而無法產生創新的想法。

而當一個人發現新鮮有趣的訊息時,大腦的前扣帶迴(ACC)會將情報傳到前額葉大腦皮質(LPFC),由扮演總司令角色的前額葉大腦皮質,決定這時該活化哪一種神經細胞作出回應,我們稱所謂的「靈光乍現」就經常發生在這個過程中。

所以,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前扣帶迴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繫迴路會比較強大,因此能儲備豐富的資訊激發創意,而事事習以為常,懶得思考的人迴路便會弱化,自然沒有足夠的腦力開創新想法。現代不少的專家團隊,就是著重訓練人類強化扣帶迴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繫迴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但是這種學習,還是不應被冠上「開發大腦」的名稱,以免誤導大眾。

延伸閱讀

女星「駐顏」方式真的有效!研究指出:自認年輕的大腦 衰老得比較慢!

「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啦!」小心大腦的「樂觀偏見」害了你!

別被「棉花糖理論」給騙了,好好平衡你大腦裡的冷、熱兩套系統吧

「你是你吃出來的!」保持大腦健康 遠離這6類食物!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