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減少身體活動?研究:久坐不動與憂鬱症狀增加有關

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世界發生巨大變化,各國政府為了減少疾病傳播採取了各種策略,指示公民自主管理、檢疫隔離或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實施這些與 COVID-19 相關的公共衛生措施,導致社會、工作和健康相關活動的變化。根據一項新研究,由於疫情流行而導致的久坐,可能對憂鬱症狀產生持久影響。

有規律的身體活動和減少久坐行為(如坐著看屏幕的時間)與更好的心理健康有關,然而過去關於運動與長期心理健康之間的研究,並不足以評估應對全球疫情大流行而發生的人類行為快速變化。刊登於《精神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應對 COVID-19 大流行時期的身體活動、坐著與看螢幕時間的動態變化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

過往的研究表明,用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或睡眠代來代替久坐與更好的心理健康有關,壓力、憂鬱和焦慮症狀都可以減輕。然而。與久坐相關的活動,例如長時間盯著螢幕辦公,與較高的憂鬱症發病率有關。

研究人員在 2020 年 4 月和 5 月美國疫情大流行第一波浪潮的早期階段,探討民眾行為變化與心理健康變化之間的關係。總共有 2327 名年齡在 18 至 74 歲之間的受訪者參與研究,透過連續 8 周的線上調查(2020 年 4 月 3 日至 6 月 3 日),分別詢問他們每天平均坐在螢幕前多久,進行運動的時間又是多久,並完成了焦慮、憂鬱和心理健康的相關測驗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心理健康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善,這代表隨著公共衛生措施的調整,人們逐漸適應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多數人在疫情大流行最初的不良心理健康變化逐漸消退,然而,坐著的時間似乎仍然阻礙了憂鬱症狀的改善。

坐著時間前 10% 參與者的憂鬱程度,明顯高於坐著時間最少的 10% 參與者,且隨時間拉長觀察,這種差異越來越大,以至於那些坐得最多的人在憂鬱症狀改善部分遠遠落後於那些坐得最少的人。研究人員指出,長時間的久坐可能會限制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的憂鬱症狀改善,更重要的是,持續長時間的的久坐可能是憂鬱症狀持續的關鍵行為風險因素。

此外,研究人員也發現,女性和年輕人在這次疫情流行期間有著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態,即使隨疫情趨緩與時間推移也沒有完全恢復到平均水準。疫情大流行對這些人群心理健康產生的持久影響值得關注,研究人員強調,了解是哪些因素影響女性和年輕人心理健康受損與復原情況?例如生活或就業狀況的變化、有限的社交聚會、花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等,這對於抑制劇烈社會變化所造成的急性與持久的心理健康影響,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台中文心樂丞診所院長、身心科醫師陳璿丞強調,政府或是民間組職可以多發佈各種心理急救的策略和心理的介入治療,而非等到疫情結束。在疫情的期間,看到有大規模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透過如線上教育、心理諮詢、線上熱線,甚至更早的介入治療。

由於本土疫情升溫,目前全台共有 18 縣市、超過 200 所學校全校停課或改線上教學。對此,陳璿丞醫師也提醒,如果在家自學延長的話,請務必讓孩子動起來。他提到,德國的研究發現,如果青少年有足夠的活動,在隔離期間比較不會無聊、也比較不會擔心和害怕疫情,焦慮度也會下降。

陳璿丞醫師表示,有一些小規模的研究有發現,使用線上的正念指導或是 App,可能可以減少一些焦慮和憂鬱的情緒。此外,認知行為治療(CBT)也被運用在減少 COVID-19 患者的憂鬱和焦慮,而遠端視訊的專業心理介入,對疫情時期的精神健康照護也是有幫助的。

文/孫珞軒、圖/巫俊郡

1.參考文獻:High Sitting Time Is a Behavioral Risk Factor for Blunted Improvement in Depression Across 8 Week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April–May 2020
2.參考文獻:Physical Activity, Boredom and Fear of COVID-19 Among Adolescents in Germany
3.參考文獻:疫情之下的心理健康

延伸閱讀
低頭族、久坐族注意!專家提醒:有 4 症狀快就醫,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宅在家追劇當心釀成血栓!研究:看電視久坐不動超過 4 小時,血栓風險增 35%
WFH 久坐不動竟增大腸癌風險!別再輕忽「這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