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長者的隱型傷害 / 疫情下長輩認知功能退化更快速!如何不讓排擠效應影響失智症患者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1年,對於社會、家庭、個人健康的傷害,除了檯面可見的確診數、死亡數,更多看不見的是在醫療排擠、就醫習慣改變下,對於長者健康所造成的隱形傷害,其中,又以患有失智症的長者影響最大。

失智症是年長者最害怕罹患的疾病之一,不僅會記不得親愛家人、忘記回家的路,甚至會性情大變,影響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國外研究發現,部分罹患新冠者恐提早 10 年出現失智症狀,即便是輕症也包含在內,令人備感擔憂。

因此,全球阿茲海默症協會聯合會(ADI)發現,COVID-19 大流行可能導致失智症病患增加,他們已建立一個由全球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來了解新冠後遺症與失智症之間的關聯性。

美國認知障礙神經學家 Alireza Atri 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會讓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加快,並提早出現。提醒痊癒 4 周後仍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者,應留意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腦霧等症狀。

除此之外,國內專家更擔心,因為新冠疫情而關閉的各個失智據點,如老人活動中心、日照中心等,以及老年人擔心染疫足不出戶,缺乏活動、社交等機會,更可能加速認知的退化,讓失智症提早到來。

臺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失智症協會常務理事王培寧告訴《Heho 健康》記者,臨床上,確實看到患者退化的速度受到影響,而這樣的退化的速度是連家屬都很有感!

王培寧提到:「像是記憶力明顯變差、事情混亂程度更加嚴重等,都因為疫情而更加明顯。原本失智症是慢慢退化的疾病,但只要一比對,就會發現光去(2021)年跟今(2022)年疫情前後就有明顯差異,令人擔憂」。

失智症患者更易染疫!預後退化速度加劇

許多國外研究也發現,失智症患者得到 COVID-19 機率就比較高,如果真的不幸染疫後,COVID-19 感染也會加劇患者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臨床上確診者的家屬都有明顯感受,患者康復過後跟原來的狀況會有明顯差距。

尤其國內自去年開始歷經兩波大的疫情浪潮,影響一路延續到今年,「去年開始這些病人的生活步調就受到影響,變得不敢出門,即便是三級警戒慢慢解封,很多據點工作人員發現長輩開始退化,雖然經由活動慢慢活動回來一些,今年第二次經歷這樣改變,感覺影響又更大了」,王培寧有感而發。

看不見的隱性需求!長者刺激減少退化變快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務部主任陳龍分析:「去年疫情時就發現,許多樂齡學堂、健腦活動課程因為疫情全暫停,原本只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輕度失智症的患者,因為整天待在家中,退化速度比過去快很多」。

因應失智症的病是漸進性的,若透過良好的照護及藥物,是有機會延緩退化速度,需要社會參與的機會,維持人際關係與生活功能活化大腦,但偏偏這樣的模式在疫情下通通變得不可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篤學提到:「定期做長照中心據點追蹤失智症個案,確實發現疫情比較嚴重時期,個案因為不能出門,關在家中只能看電視,沒有外界的刺激,退化情況是明顯觀察得到」。

且不單單只有失智症有此問題,同屬於神經退化疾病的帕金森氏症也面臨其困境。葉篤學坦言:「帕金森主要是動作的功能,中後期患者也會有失智問題,疫情關係患者都沒辦法出去活動,關在家中活動量減少,對於動作狀況都有影響,加上藥物也有接不上的問題」。

家屬對病患病情控制扮演關鍵角色!適時尋求醫療協助

由於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患者多是年長者,也是疫情中需要被保護的族群,特別是被隔離患者心理會受到極大影響,該怎麼照顧更是對其家人的一大考驗。

「有些失智症患者確診要隔離,強迫限制他只能在一個人的空間當中,會有些心理的反彈,需要找到影響情緒關鍵的原因,也許是隔離期間的焦慮,原因解除後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葉篤學分析說到。

雖然已經有了去年疫情爆發時的演練,但面對這次不同變異株來襲,陳龍坦言:「上一波過後發生的問題,預期這波也會有同樣的問題,想要減少排擠的傷害『教育』很重要,了解什麼樣的情況下該適時就醫」。

尤其是神經退化方面的疾病,想要延緩退化功能,最終要還是回歸到「家庭照護」,因為醫療端提供用藥諮詢、復健、醫療諮詢都需要固定場域,在疫情狀況下就會受到影響,非藥物治療對於失智症病情控制上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葉篤學鼓勵:「在疫情穩定下建議長輩多些互動,如果有狀況還是要到醫院尋求醫療協助。」

失智照護不能只仰賴醫療!回歸家庭照顧更顯重要

疫情更凸顯其他面向的問題,不少失智症家屬其實不太熟悉在家的失智照護。王培寧表示,失智照護不能全部交給長照機構、社區照護,社區照護需要連結到家庭照護,就像是將小孩送到學校,小孩的教育不單單只有學校要負責,家人得花點心力,如同父母會了解小孩在學校中教什麼,返回家中再加強,對待家中長輩也是同樣的概念。

事實上,許多據點、日照中心都會不定期舉辦家屬教育課程、互相交流的活動,醫師鼓勵家屬可以同時參加,得以多了解長輩在社區照護機構的課程,每天會進行的活動。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也建議:「在疫情穩定下家屬與長輩多點互動,人與人互動都能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如果只關在家看電視,沒有外界的刺激,退化的情況是明顯觀察得到」。

對於家屬而言,也需要提前預作準備,疫情是可能「無形中」影響到失智症、帕金森症患者,多些關懷及早警覺,及早因應疾病所帶來的變化,才能在漫長的疫情生活中,減少因為新冠病毒所造成的衝擊。

王培寧指出,針對原本沒有失智症的患者,經過疫情後加速進展到失智階段,老人家本來要 10 年才會走的病程,可能現在疫情 2〜3 年症狀就出現了。這些隱形的影響,更是接下來疫情平穩後,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文 / 王芊淩 編輯 / 黃慧玫、賴以玲 圖 / 何宜庭

諮詢專家:
1.臺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
2.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龍
3.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篤學

延伸閱讀
確診後嘔吐、腹瀉不適!醫師、營養師揭舒緩靠「這幾招」
染疫後該如何恢復健康?在家就可輕鬆做的 3 級運動指南
「唾液」跟「咽喉」快篩有什麼差別?感染科專家解析兩者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