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全台燒成紅番薯「體感溫度破42度」五族群千萬要小心 

24節氣大暑來臨,台灣連日高溫讓熱中暑人數節節上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包含熱衰竭、熱痙攣、熱疲勞、熱水腫及氣候過熱導致意外事故在內,7 月 21 日熱傷害就診統計人次數單日就有38人次,7月總計就達到 444 人次。

中央氣象局表示,今明二日在雙北市、宜花東、桃園等地將連續出現38度極端高溫,列為紅色燈號;其餘縣市則有36度高溫機率,列為橘色燈號,全台燒成紅番薯。且受溼度、風速、直接日照和基礎代謝率影響,體感溫度更可能達42度。

中央氣象局公布7月23日(大暑)的高溫資訊。

國內已有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日也提醒,已經收到一例死亡個案通報,是國內首例新冠肺炎及熱中暑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表示,該案本身為慢性精神,在家進行照顧,卻於 7 月 18 日被發現在家中昏迷,體溫高達 44 度。

當下有緊急叫救護人員,但加上家中沒有空調、悶熱環境,醫護到場懷疑有中暑情況,緊急做降溫處置,送到醫院也有確診跟肺炎狀況,直到 7 月 19 日併發多重衰竭跟中暑死亡,提醒民眾疫情尚未遠離,加上連日高溫務必注意熱傷害。

熱傷害包含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份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或受熱及光、氣候過熱所致之意外事,其中又以五大族群需要特別留意。

五大熱傷害高危險族群

國民健康署指出,任何人無論在室內或室外都有可能發生熱中暑的情形,特別是體溫調節能力差、持續在高溫環境下或受疾病因素影響者,更是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

  • 行動不便者及老弱婦孺: 65 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孕產婦等人因體溫調節能力不佳,或因行動不便,更容易受到熱傷害威脅。
  • 工作者及運動員:戶外空間或密閉空間工作者、運動員等,容易因長時間陽光曝曬或忽略水分補充而導致熱傷害。
  • 病人:慢性疾病、代謝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因受疾病影響與表達不易等,也是熱傷害危險族群。
  • 服藥者:服用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會影響身體散熱功能。
  • 肥胖者:BMI值大於等於 24 者,脂肪容易生熱量,阻擋身體散熱。

提醒民眾避免戶外活動,若必要外出時請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進入室內,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並妥善安置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預防熱傷害及中暑對策

國民健康署提醒,熱傷害、熱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等死亡率更可達 30% 以上,在炎炎夏日務必要特別注意防曬跟降溫對策,其中有9大要點要留意落實。

  1.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料。
  2.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
  3. 開設空調及通風設備。
  4. 避免上午 10 點至下午 2 點曝曬於陽光底下。
  5. 絕不能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車內。
  6. 隨時補充水分,尤其戶外工作者應每小時補充 480 c.c至 960 c.c.的水分。
  7. 多吃蔬果,但不可補充大量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飲料,也要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
  8. 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
  9. 外出選擇撐陽傘、戴寬帽、太陽眼鏡及塗抹防曬乳。

文/謝承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男子確診「新冠」合併「中暑」竟高燒44度!夏日如何區別兩疾病?
夏季進入「熱傷害」高峰!警示中暑不能做的三件事情
在家避暑也要防中暑!4招清熱消暑不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