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反毒搞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愈掃愈毒?

毒品泛濫可以說是當前台灣社會最需關注的議題,甚至可以說是國安層級的嚴肅課題,毒品可以說是台灣十大犯罪之首,人監服刑者有近半數是因為毒品案件,最讓人憂心的是,染毒者年齡下降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調查,12歲到17歲的未成年青少年有23%的人首次使用毒品的地點就在學校。毒品滲透毒化校園,正在嚴重傷害與腐蝕台灣未來的希望。

學童誤食毒品的問題其實還相對單純

 很多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誤食毒品,甚至還曾傳出有1歲女童因誤食海洛因,導致中毒昏迷的事件。但其實在專家眼中,學童在外誤食毒品的問題並不如外界想像那麼複雜,因為光是加料的假糖果或毒咖啡的單價就會超過一般正常品許多倍,很容易判別;而學童參加校外聚會,也要謹慎檢視自己所食用或飲用的東西是否有被打開或重新切割、加熱封膠的痕跡,萬一真的不慎誤食,也可以透過多喝水將毒品代謝掉。

校園染毒者的黑數至少有10

真正讓人擔心的是,是那些「明知故犯」的孩子,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在2016年全台19歲以下少年吸毒人數約為全體總人數的2.7%,相當於1749人,但專家質疑這個數字遠遠被低估至少10倍,躲藏在校園死角裡的學生染毒黑數可能超過1萬人。

之所以會出現實際染毒人數與查獲者相差極大的狀況,主要還是在於家庭與學校對於這些涉毒孩子的處理態度。

許多學校面對可能染毒學生,往往睜一隻閉一隻眼

 現在台灣校園針對毒品問題,是必須先行鎖定被發現的染毒個案,要在查覺出現高危險群時,學校才會啟動春暉專案,再偕同家長與社工進行2個月的個案輔導。但基於人權考量,始終無法全面對所有學生進行強制驗尿,所以還是許多明知有問題的染毒學生,卻仍在校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有避免校譽受損的心態下,輕易獲得縱容。

幾年前高雄市的某國中還曾傳出,涉毒學生家長向學校舉報,沒想到卻被校方吃案私了的事件。台灣成癮科學會理事林滄耀就曾分析,如果一個學校裡吸毒學生有100人,會被學校通報的大概只有5人,學生染毒的黑數字無法完整呈現,讓整個反毒政策的執行表現被過度美化與粉飾。

校園反毒教育已流於教條式宣傳

目前各級學校進行反毒教育已經成為教條式的宣傳模式,大都是在學期中進行例行的反毒宣導課程,頂多是讓有些校外團體可以穿梭奔走於各大校園推廣毒品新知,但對於那些早已涉毒的孩子,根本沒有反制的作用,甚至是提供了他們涉毒的新選擇。有數據顯示,到2016年底,國內新興毒品已經高達680種之多,而交易模式也不斷翻新,讓這些青少年持續深陷毒品深淵而無法自拔。

校園染毒主要族群還是中輟生與邊緣學生

青少年染毒狀況日趨嚴重的主要原因,還是發生在家庭與學校這兩個場域。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台國中的中輟生近5年來平均落在3、4千人左古,而復學率只有85%,而在高中階段,平均一年未能完成學業的非在學學生多達1萬多人,這群「中輟族」在失去學校與家庭的關懷下,成了最容易受毒品侵害的一群弱勢的邊緣青少年。

依據新北市刑大根據以往染毒個案分析,染毒青少年大都屬於低自尊、低挫折容忍度、追求刺激或曾翹家、中輟者,失去家庭與學校的關愛,甚至有許多是從小耳濡目染,從家中上一代學會吸毒,甚至從吸毒者變成販毒者。

學校面對涉毒學生常以消極放逐取代積極輔導

 而整個教育體制面對這些失足的孩子,表面上是砸大錢積極進行個案輔導,但事實上還是無法溯本追源地解決毒品泛濫的根源問題,只肯把管理監控之手擺在校園圍牆之內,對於學生涉外的複雜幫派關係與販毒管道則是毫無聞問,遇上了染毒的孩子,在國中時期,往往是消極放任變成中輟、而到了高中階段,則是乾脆以記過、開除解決麻煩。

只會砸大錢買檢驗毒品儀器的政府,還能在校園反毒戰場做些什麼?

 去年5月,已卸任的前閣揆林全公開宣示,行政院將以4年投入100億元的大手筆全力反毒,而且「經費無上限」,可是,一年多下來,校園反毒的成效依舊難以讓家長與人民安心,整個政府好像已經忘了自己豪情壯志向毒品宣戰的承諾,校園掃毒的結果卻是愈掃愈毒。面對這樣一個情勢日趨嚴竣的青少年反毒戰爭,政府選擇花大錢添購最新的檢測儀器,還拚命大力宣傳,只是個最廉價而不負責任的敷衍作法。

延伸閱讀:

別人遺落的糖果零食別亂吃 當心你吃的是毒品

戒除毒癮酒癮有新法,對大腦進行「經顱磁刺激療法」

約2%在學國高中生曾服用過搖頭丸,研究發現新治療法!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