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每多一英吋,增 11% 心衰竭風險!5 招擊退內臟脂肪

腰圍過大不只影響外觀,根據一項新研究顯示,腰圍每增加一英寸(2.54 cm),罹患心衰竭患的風險就會增加 11%。

根據鏡報報導,牛津大學一項針對 43 萬 40 至 70 歲成年人進行研究分析發現,比起 BMI 與其他肥胖指標,腰圍對於健康的風險性影響更高,研究人員 Ayodipupo Oguntade 表示,「人類在軀幹周圍的脂肪量,影響肥胖和心血管風險更大。」

此外,這項為期 13 年的研究還發現,腰圍每增加(超過標準) 1 公分,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就增加 4%,歐洲心臟病學會發表的研究也表示,腰圍最大者其心力衰竭的機率高出 3.21 倍,此外,BMI 位於前五分之一的人,其心衰竭風險為較低者的 2.65 倍。

心衰竭機率隨 BMI 增加而提高

國家肥胖症論壇主席 Tam Fry 表示,根據牛津大學的研究還發現,每增加 1BMI,其發生心衰竭的機率就增加 9%,而心衰竭的症狀包括休息時覺得呼吸困難、常感到疲倦、頭昏腦脹,有些人則是會出現腳踝及腿部腫脹。

英國心臟基金會 (BHF) 副醫學主任 James Leiper 表示,腰圍越大通常代表其內臟脂肪越多,而內臟脂肪堆積在內臟周圍會損害心臟和血管功能,「心衰竭屬於慢性疾病,因此控制體重相當重要,像是體重增加與罹患高血壓、高膽固醇以及 2 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營養師:內臟脂肪越多,肚子越大!

過去總認為肚子大是福氣及財富的象徵,現在研究已經很明確的指出,腹部肥胖是內臟脂肪堆積的現象!Heho 健康營養師劉思妤表示,當內臟脂肪越多,肚子就會越大,更有害身體健康。

根據 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指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隨年紀增加,腰圍超標狀況日益嚴重,衛福部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 90 公分(約 35 吋)、女性腰圍應小於 80 公分(約 31 吋)。

內臟脂肪 >10,應立即調整生活型態

而內臟脂肪應落在哪個區間才算標準?劉思妤營養師表示,一般成人正常的內臟脂肪指數大約落在 1 至 9;若數值在 10 至 14 代表偏高,可能有肥胖問題,宜立即調整生活型態,避免增加慢性疾病風險;而若落在 15 以上為過高,應就醫檢查、治療,積極控制飲食和運動。

她指出,人體的脂肪可以依照囤積的部位不同,簡單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皮下脂肪通常用手就可捏起,而內臟脂肪藏在腹部的深處,為包覆在腹部、腸胃、肝臟、胰臟等器官附近的脂肪組織,可以用來支撐及固定臟器,做為器官的緩衝墊。」

freepik

而內臟脂肪過多與慢性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內臟脂肪具有代謝活性,會產生許多有害的化學物質和激素、促進發炎反應,加速血管硬化問題,對健康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4 招擊退內臟脂肪

劉思妤營養師提醒,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其實都和內臟脂肪囤積息息相關,是危害人體健康的原兇,因此,慢性病患者應比一般健康民眾更注重減少內臟脂肪量,可以從飲食和生活面著手進行改善。

多植物性飲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榖類、豆類等植物性的食物來源,特別是水溶性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能有效降低內臟脂肪堆積,如秋葵、蘋果、木耳、海帶、毛豆、燕麥等,還有助於穩定血糖、增加飽足感以及降低膽固醇

少精緻澱粉攝取

過量的澱粉的確會造成脂肪囤積,不過適量攝取有助於減肥,建議可以用糙米、地瓜、玉米、南瓜來取代白飯、白麵包、白麵條等精緻澱粉攝取,更有利於血糖的控制,進而避免多餘脂肪生成。

每天多活動

現代人幾乎都有久坐的壞習慣,容易誘發消化不良、便祕、脹氣,建議大家飯後不要馬上坐下來,坐著的時間超過 1 小時就應該起身活動,隨意走動、舒展筋骨,或是做踢腿運動也都可以,避免身體將多餘的熱量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規律運動可以阻止內臟脂肪堆積。

充足的睡眠

研究指出,40 歲以下每天睡 5 小時以下的人比平均每晚睡 6 小時以上的人更容易累積內臟脂肪,顯示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抑制脂肪形成,建議成年人每天睡足 7-9 小時。

文/李祉函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心臟病、中風、腎功能用腰圍看!正確腰圍應該量「這裡」
腰圍超標1cm高血壓、死亡率增加!代謝症候群上門五危險因子注意
全身肉鬆垮垮、一運動就喘 用「三圍」看自己是不是體脂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