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節炎日: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

freepik

「世界關節炎日(World Arthritis Day)」,是在1996年,由歐洲的國際風濕及關節炎協會(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International,ARI)所創立,在這類疾病中,以類風濕性關節炎最為嚴重,被稱為不死癌症,以下就介紹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之處,以及治療發展。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引起骨關節疼痛的輕微炎症,也稱為骨關節炎或關節變性病,主要發作於膝關節、腰椎等大關節的部位;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不明,是一種自體免疫攻擊造成全身發炎的病症,除了大關節外,也容易侵襲手腳的小關節,導致關節變形,並有對稱性的特點,而且罹患此病,將終生為之所苦,無法痊癒只能緩解症狀,嚴重者可能殘廢。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

目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有一線的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和二線的生物製劑(Biologics)及小分子口服藥物等。

一線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具有具有解熱鎮痛的效果,可緩解患者不適,但通常會有胃潰瘍和胃病變的副作用;而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有許多不同的藥物機轉,提供醫師依照患者病情選擇,阻止器官受到自體免疫系統的進一步破壞。

二線藥物:生物製劑 (Biological Agents),是由生物科技所研發出來的蛋白質製劑,以注射的方式抑制體內發炎反應物質,其功能和DMARDs一樣可以調節免疫,但部會影響正常細胞的運作,屬於選擇性的免疫抑制劑。 但臨床上發現有少數患者,使用這類生物製劑後有B型、C型肝炎病毒再活化或出現結核病感染的風險問題。

而小分子口服藥物,是阻斷體內發炎激素生成的訊息傳導路徑(JAK路徑),可以直接抑制體內發炎激素的生成,降低發炎反應,是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目前類風濕性治療的方式很多,經衛福部規定,患者需要先使用一線藥物3~6個月以後,才能申請選擇注射大分子的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治療。蔡世滋強調,小分子口服藥物從2014通過健保給付,今年的劑型也從一天服用2顆,變成一天服用1顆,使患者更便利控制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情,在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

痛到想要自殺!45%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憂鬱症傾向

醫病該如何對話?7成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開不了口讓醫師知道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要愛護你的心血管

長庚醫師黃奕修:「生物製劑」的免疫效果像核彈!

文/黃聖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