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節奏性的音樂可以幫助中風病人復健!

freepik

音樂治療的概念已經提出許久,但有些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音樂可以讓心情平靜、進而達到輔助治療某些精神疾病,但其實音波是藉由大腦接收,所以如果安排得宜,也可以刺激大腦的運動區塊,甚至達到幫助中風病人復健的效果。

復健的困難

對於進展到開始做肢體復健的中風患者來說,身體跟靈魂好像是分開的,理性上認為很簡單的動作,但身體卻做不到,穿衣、吃飯,甚至是上廁所、下床都要人家扶、抱、幫忙;比起中風可能引起的失智,這種失能的狀態,讓患者跟家人的心理負擔更大。

中風受損的是腦血管,所以要復健的其實是「大腦皮質」,一般的受傷復健是要運動增加關節的靈活度,避免受傷部位產生肌肉粘黏,但中風的復健是透過不斷的活動來刺激大腦皮質,所以越早做越好、晚做也會有一定的療效,但半途放棄退化的也很快。

只是在過程中,難免遇到力不從心的瓶頸,進步也不是一蹴可幾的,面對遙遙無期的復健過程,要堅持下去一定需要很大的意志力跟努力;但患者面對自己生活的巨大改變,心理狀態如果沒有調整好,伴隨憂鬱症,復健又會停滯下來。

音樂治療在復健上的助力

當聽到音樂的時候,除了刺激大腦的聽覺區之外,其實還觸發了大腦的運動區塊,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身上,能發現聽音樂對他們的「實際運動區」而非「語言運動區」有明顯的刺激,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聽到音樂時,我們會想要配合節奏扭動身體、跟著打拍子。

而比起單純的放「語言的聲音」,只能刺激大腦的語言運動區,有旋律、有節奏、有歌詞的音樂,不只可以語言運動區,也同時可以刺激認知功能,並分泌多巴胺,所以也能讓大腦的神經連接比較活化。

所以在復健的過程中,比如走路練習,可以使用有明確節奏的音樂,從比較緩慢的音樂開始,讓患者找到自己的節奏,並把注意力集中在節奏上,一邊呼吸、一邊順著調整動作;這一方面可以提升大腦的專注,一方面也可以將認為困難的動作,藉由音樂的刺激、順暢的做完。

隨著進步的時間,可以漸漸加快節奏,或是替換不同的動作,或是讓患者練習拿樂器跟著打節奏,慢慢讓患者的運動達到正常人的水準。在配合音樂的時候,復健師也可以讓患者跟著一起唱、如果語言功能失調的人就在心裡哼唱,幫助大腦擁有愉悅感,讓復健有正向回饋,也不會覺得無聊、堅持力也可以比較高,而音樂也可以當成一個具體的目標,讓患者可以有達成階段性目標的成就感。

延伸閱讀

音樂不只舒緩身心 還可以影響腦電波治療腦部疾病

中風之後性格大變、無理取鬧?可能是「血管性失智症」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