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疾病不可輕視 醫師:出現「三大症狀」當心是心臟衰竭

根據統計,全球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名心衰竭患者;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長年高居第二名,其中有「心臟癌症」之稱的的心臟衰竭,甚至擁有高達 35% 的致死率,是不容小覷的危險慢性疾病,平時若有累、腫、喘的症狀,更需要提高警覺!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生劉維新表示:「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的流動,把氧氣和營養等身體所需的東西送到全身各處,因此當病患出現心衰竭,心臟收縮能力變差導致馬達力量不夠,血液供應量減少,就會引起累、腫、喘等症狀。」

「累、喘、腫」是警訊 心臟衰竭不可小覷

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症狀輕微導致患者多不積極就醫,病況惡化才緊急送醫住院,因此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造成衰竭的原因有許多,除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貧血、心肌梗塞等病患為高風險族群外,心臟功能老化的長者,或有吸菸、酗酒習慣的人,都有較高機率罹患心臟衰竭。

除了藥物治療 均衡飲食是照護關鍵

醫師呼籲,心衰竭患者日常照護需要謹記二大重點:「好好吃飯、好好吃藥!」輕微的心臟衰竭可以透過藥物治療,達到減緩或改善心肌功能惡化的效果;不過營養攝取對於心臟衰竭患者也是必修課題,日常飲食以均衡飲食、少量多餐、少鹽、少油、少糖,掌握適當水份與鹽份的攝取為原則。

且患者要搭配適度的運動,每天定時量測體重和血壓,遵從醫囑定期回診追蹤及服用藥物,便可避免心臟衰竭症狀惡化,延長壽命。

積極配合醫囑 恢復生活品質不是夢

四十歲的黃先生日前因嚴重的心臟衰竭而入院治療,住院期間長達十個月,病情曾惡化到需要接受心臟移植;所幸在全力配合醫療團隊治療後,身體情況逐漸好轉並順利出院,恢復正常工作!黃先生用自身經歷證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就有機會維持病況不惡化。

心臟衰竭牽涉許多共病,是相當複雜的疾病,需要跨領域合作整合照顧,包含心臟內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藥師、個案管理師……等人共同努力。

目前心衰竭治療已經邁入個人化、精準化,會依照病人的疾病背景,如心跳快慢、血壓高低、腎功能指數等,給予適宜的治療處方、劑量調整,期許精準用藥能達成改善心臟功能、延緩疾病進程、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的目的。

文/王彤榆、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十位老人就有一位心臟衰竭!三大症狀及早發現逆轉50%死亡率
心臟衰竭就一定會猝死嗎?其實它是一種可以照顧的慢性病
意外心臟衰竭後 他靠復健從臥床恢復到能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