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選舉過後「選舉症候群」更會顯現!五要點及早預防

九合一選舉已正式結束,幾家歡樂、幾家愁,除了候選人情緒激動外,不少支持者心情也跟著高漲低落,進而出現生理、心理出狀況,精神科醫師提醒:「選舉症候群在選舉完後更容易顯現,主要是選舉前的希望跟期待落空時,可能出現較多負面情緒造成憂鬱、焦慮。」

什麼是「選舉症候群」?

 選舉是公民的權益,在台灣各項選舉的頻率相當頻繁,臨床上不同科別的醫師都會觀察到患者選前焦慮、選後憂鬱的現象,這一類現象經常被歸類為選舉症候群。亞東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侯德斌表示:「選舉症候群不是一個正式的精神科『疾病或診斷』,而是屬於一種因重大事件影響身心狀態的現象,通常選舉症候群所造成的影響時間不會太長,大部分情況可隨時間緩解而不需要就醫。」

相對投開票之前,「選舉症候群」嚴重的負面影響較易發生於選舉結果揭曉後,主要是因為開票結果不如預期,一時無法接受失敗結果,因而出現憤怒反應、失落感、相對剝奪感等負面情緒。

侯德斌提到:「通常選舉前大多數人都是偏向期待、高昂、興奮,但因為心理有個支持目標的正向動力,即使已經出現焦慮、亢奮、易怒、躁狂等言行,當事人自身經常未察覺可能已經出現身心方面問題,所以鮮少於此時主動就醫﹔但在選舉結束後,因身心狀況持續不佳導致無法回復生活常軌,在親友勸說下或自主察覺身心問題而就醫。」

情緒也會影響心血管疾病表現

當選舉勝負揭渠後,每個人終須回歸原本的現實生活,選舉前有過多期待的候選人或選民,心態會轉為失落、悲傷、沮喪,整個人情緒開始更低迷,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主治醫師也分享遇到過的個案:「有患者支持的候選人沒有當選,導致產生『心碎症候群』,由情緒心理所觸發心血管問題,主要是身體過度分泌交感神經讓心臟不做工,進而引發心肌梗塞等問題。」

從各項數據顯示,選舉後反而是更要關注「選舉症候群」的產生,若民眾出現以下跡象和症狀時,可能要多留意:

  • 影響日常生活
  • 躁動不安
  • 感覺緊張
  • 極度疲累
  • 注意力不集中
  • 易怒
  • 睡眠問題
  • 恐慌症發作

先前美國心理學會進行的 2016 年美國壓力調查發現,52% 的美國人指出 2016 年總統大選是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壓力來源。侯德斌醫師提到:「其實這類患者知道自己是什麼原因或壓力引起身心問題,只是在前往看診或求助專業心理團隊之前,必須跨出很大的自尊心門檻,常見是由家人或朋友們在旁推一把,鼓勵當事人求助就醫。」

通常精神科醫師臨床第一步會依據患者的主訴,進行評估與診斷,同時依據親友的陳述內容來作為輔助,綜合評估患者的當下身心的狀態和生活功能受影響的程度。主要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認知調適、健康心理衛教等方式。若當事人嚴重程度不大,心理調適能力快速,醫師會建議於生活中進行適當調整即可,不一定只有用藥物治療的方式方能見效。

五大要點避免選舉症候群上身

此外,侯德斌也提醒:「曾經或目前具身心科診斷或治療的患者,產生選舉症候群的風險,較過去未有身心疾患病史者的機率為高,建議該族群須穩定接受追蹤與治療,另外周遭親友也要多關注、了解當事人的心情和想法。」

雖然大部分選舉症候群影響時間並不會太長,但仍有受影響嚴重者出現長時間無法回復心情,影響家庭和工作表現,少數甚至有自殘、暴力傷人或輕生等行為。至於該如何選後仍受到選舉症候群影響,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1. 減少過度花費時間在媒體平台或攝取過多的選舉資訊
  2. 安排日常生活中的休閒與紓壓活動
  3. 專注在你能控制的事情,接受無法控制的結果
  4. 維繫並經營好人際關係,避免與不同立場者的爭執
  5. 避免酒精、毒品、非處方下使用藥物來控制負面情緒

選舉制度是公民政治重要的一項環節,本是值得人民投入心力與時間關注的公共議題,但當過度關注到會干擾到情緒、睡眠飲食、人際關係,影響原本的生活或工作節奏,甚至出現嚴重失落或不平衡之感覺時,建議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1.諮詢專家:亞東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侯德斌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

延伸閱讀
選舉前後血壓飆高、心跳加快怎麼辦!心臟內科醫師籲這族群要特別小心
憂慮該如何改善?焦慮來襲時的緩解7方法
容易恐慌又焦慮!快按5穴位 KO緊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