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大腦到底怎麼了?北榮研發人工智慧解析思覺失調症的腦內風暴

一位 24 歲男性,退伍後工作 1 年,開始出現失眠及焦慮的症狀,過了一段時間,病患開始出現聽幻覺,會聽到莫名的聲音與其對話。病患無法思考,也無法工作,覺得腦袋裡出現各式各樣奇怪的想法,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

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病患常有幻覺、妄想及思考障礙,並會導致廣泛的心智及社會生活功能的退化。現在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雖然較從前已有很大的進步,但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腦部功能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目前仍沒有清楚的答案。

臺北榮總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副主任、精神科醫師楊智傑指出,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的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的患者腦部位於掌管感官功能的部位,其腦部活動呈現類似心臟衰竭患者的心跳規律而沒有變化的模式,而大部分掌管思考及認知功能的部位,則呈現像心律不整般趨於混亂的模式。

簡單來說,思覺失調症患者大部分的腦部區域其活動都呈現如心律不整般趨於混亂的現象,也就是「腦子亂了!」。楊智傑醫師提到,思覺失調症患者腦部活動趨於混亂的區域,和疾病的負性症狀,也就是認知功能的退化有關。換言之,當腦部活動趨於混亂時,大腦將不再能有效的處理訊息,也就產生了認知功能退化的現象。

另一方面,腦部活動趨於單調的腦區,和疾病的正性症狀,也就是幻覺和妄想有關,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思覺失調症患者總是反覆地出現無法控制的幻覺及妄想性思考。

智慧腦影像評估減少傳統診斷的主觀偏誤

楊智傑醫師表示,用通俗的話來說,一個心智健康的人,能做出改變來應付各種刺激或壓力,這個改變的能力,使得健康的人不會掉進特定的行為模式而無法逃開。反之,當人的心智處在病態的狀況,常表現單調(如負面思考)或混亂(如衝動行為)的心理及行為模式。

對此,楊智傑醫師從 10 年前開始開發智慧腦影像評估平台,目的在於以客觀的腦影像及生物學指標來診斷精神疾病,輔助傳統以行為及症狀為基礎的診斷準則。利用確診病患及健康成年人之磁振造影(MRI)腦影像,透過演算法及深度學習網絡,以人工智慧(AI)來輔助精神疾病的診斷。

透過數據分析,智慧腦影像評估平台團隊開發出可解釋的深度學習模型,除了給出分類,亦能指出病變所在位置,提供臨床診斷所需的客觀資訊。其平台診斷準確度目前已可達到超過 90% 以上,為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提供具臨床參考價值的判斷結果。

楊智傑醫師認為,智慧腦影像評估平台可以擴展至所有的精神與神經疾病,提供臨床精神科醫師客觀的診斷依據,減少傳統精神疾病診斷的主觀偏誤,在節省人力與時間資源的同時,也能提升醫療品質並連結數位醫學產業。

文/孫珞軒、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思覺失調症治療要趁早!精神科醫師:長效針劑是治療關鍵
思覺失調症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出現四症狀不要拖
思覺失調持續發作恐引發早發性失智!長效針劑降低 4 風險助病友回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