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到底是不是個病,跟骨質疏鬆症又有啥關係?

照片檔 ID:987397490

62歲的錢媽媽前一陣子去做健檢,結果醫生說她的膝關節有出現骨質增生,她直覺的認為是自己的膝蓋骨出了問題,沒想到醫生安慰她,說骨質增生在她這個年齡發生,不但不是壞事,而且還是對老年人的身體有益。

人體關節部位隨年齡增長而退化,造成骨質增生

人體包括膝蓋、手肘、肩膀等關節部位是被肌肉與靭帶組織所包裹與保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組織都會逐漸退化,而相關部位的肌肉又沒有年輕時那樣有力,靭帶也沒年輕時那麼緊緻,於是膝關節的支撐力就沒有那麼穩固。

而為了保持關節的正常活動,完成走路、伸展與彎曲等動作,維持身體的平衡,此時就會出現骨質增生的狀況,來減少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讓關節能夠承擔身體的重量。所以,在醫師的眼裡,骨質增生是人體隨著年齡增長的自然生理變化與衰老現象,可以說是一種身體自我保護機制與本能。

根據臨床統計,45到65歲的人有20%會有骨質增生的表現,年齡每增加5歲,骨質增生發生率增加20%,而到了65歲以上,有骨質增生的比例就大幅提高到80%以上。

中老年人要提防骨質增生帶來的疼痛腫脹與肢體功能障礙

骨質增生對部份中老年人來說是無害,甚至可能有益,但也要提防骨質增生可能帶來的潛在傷害,例如因為骨質增生帶來的疼痛、腫脹、肢體功能障礙等症狀。

骨質增生可能引發的病症主要是集中於頸椎、腰椎與膝蓋3處。

1、頸椎的骨質增生:會讓頸部僵硬、活動受限、旋轉移動時有彈響聲,其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臂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感覺。

2、腰椎的骨質增生:常出現腰椎與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難以彎腰,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會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我們常稱之為「長骨刺」。

3、膝蓋的骨質增生:則會在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時感覺膝關節疼痛僵硬,上下樓梯困難,容易摔倒,蹲下與起立時也會疼痛,僵硬,嚴重時連關節都會脹痛,無法行走。

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究竟有什麼關係?

談完骨質增生,再來說說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間到底有沒有關聯的問題。

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可以說是兩回事,但彼此間又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兩種情況在某些病人身上可同時出現。骨質增生並不是因為補鈣而造成的,而與骨質疏鬆一樣是由於缺鈣引起的。

人到中年以後是處於鈣質失衡的狀態(即流失多於攝入),每當鈣質攝取不足時,人體的血鈣自穩系統就會增加甲狀旁腺素的分泌,溶解骨鈣以補充血鈣,使血鈣維持原來的水平。

如果人體長期缺鈣,就會使血鈣的穩定系統出現偏差。而甲狀旁腺長期受缺鈣刺激,持續過量的分泌甲狀腺素,致使甲狀旁腺進入亢進狀態,進而造成骨鈣減少,但血鈣和軟組織鈣含量增加的反常現象。高血鈣刺激增加分泌降鈣素,促進成骨增生,這就是骨質疏鬆與骨質增生並存的狀態。

說白了,骨質增生是人體應對骨質疏鬆的代償而已,人體用這種代償作用形成的新骨遠不能補足大量丟失的舊骨,本應進入骨骼內部的鈣卻沉積修補在某些受力最大的骨面上,如頸椎、腰椎、足跟等部位,這就是骨質增生。

如何預防或改善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

而要防止或改善骨質增生或骨質疏鬆,其實作法大同小異,首先要做到「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重」,避免過重的體重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軟骨面上的壓力不平均,而造成骨質增生。將體重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之內,可以預防脊椎和關節的骨質增生。

其次,要「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因為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對於膝關節與髖關節這2種持重關節,過度的運動使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髂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第三,就是要「進行適當的運動鍛鍊」,適當的體育鍛鍊是預防骨質增生的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軟骨的新陳代謝。而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

第四,要「補充鈣質」,在飲食中適當補充鈣質,例如多喝牛奶,多吃芝麻、黑豆、海帶、紫菜與黑木耳。老年人也可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等與骨代謝關係密切的保健食品或藥品,以減緩骨組織的衰老和退行性改變症狀。

延伸閱讀:

拚命吸收無機鈣卻「鎂」中不足,當心骨質疏鬆還加上心臟病

喝牛奶真的能補充鈣防骨鬆?事實原來是…

矮個子的爸媽別擔心,請做到讓孩子長高的4大守則

如果你是B肝患者,當心你的骨頭也正在搖搖欲碎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