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潛血檢查是陽性!我是不是確診大腸癌了?

50 歲的阿雄最近參加了衛福部補助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檢查出來是陽性反應,讓他緊張的想說「自己是不是得大腸癌」。但他又突然想到,自己檢查前一天晚上吃了一碗鴨血,就認為應該是鴨血的血造成的、自己沒事,所以也沒有再去做大腸鏡檢查追蹤。

糞便潛血陽性,到底是什麼原因?

如果糞便中出現了肉眼可以看到的血,大部分人都會緊張的直接就醫,但糞便中有肉眼看得出來的「鮮紅血色」,表示是在糞便成形之後、血才沾上去,也沒有機會跟腸道細菌混合產生氧化作用,所以很可能是痔瘡、肛裂,反而比較不需要擔心。

但糞便中已經變成暗色、黑色的血,一方面比較不容易直接看到,一方面數量也不多、顏色變化可能也不大,卻是暗示著更危險的疾病;像是大腸憩室炎、腸胃道潰瘍、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腫瘤雖然照理來說,因為糞便摩擦腫瘤,也會有鮮紅色的血液,但因為血液通常不多,所以也很難用肉眼就發現;而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檢查糞便中有沒有「不正常的血液含量」,也是初步判斷大腸疾病的一個方式。

糞便潛血會不會是因為「吃血補血」?

過去使用的是化學法糞便潛血檢查( g-FOBT),利用紅血球中含有的過氧化酵素,刺激產生氧化還原反應、改變試劑顏色來判別,每日糞便中血液超過 6-20 克,就屬於陽性。但這個做法受到食物的影響率很高,很容易出現「偽陽性」或是「偽陰性」的情形。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表示:「民眾可能吃了紅肉、豬血、鴨血、含鐵食物、抗凝血劑,甚至高維生素 C 的蔬果檢驗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讓糞便中檢測出血液,出現『偽陽性』。」

因此多數醫院目前常使用多半為是為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i-FOBT),是利用抗原抗體檢測人類紅血球的存在,所以即便糞便裡有鴨血,也不會判讀成「人類的血」,鐵質食物更不會造成誤判,準確度比化學法高出不少,對於「下消化道出血」檢測非常準確。

糞便潛血是「陽性」就是大腸癌嗎?

糞便潛血檢查在國內推行數十年,民眾做完檢查後可以利用健康存摺 APP 上看到數據,但是到底數值多少是陰性、多少為陽性?梁程超解釋:「一般大部分醫院標準為 100 ng/mL 為標準,小於 100 為陰性;大於 100 是陽性,但因應試劑廠牌不同標準值可能略有差異,通常報告上會有一個參考數值。」

即使 i-FOBT 檢驗出陽性不用過於緊張,並非 100% 一定就是大腸癌,根據國健署統計糞便潛血陽性者約有 5 % 為大腸癌患者。其餘造成陽性原因還包括腸道潰瘍、大腸炎,或是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大腸腫瘤、大腸癌等,必須藉由大腸鏡檢查才能進一步確認。

照片檔 ID:948412540

梁程超強調:「但許多民眾檢查出現糞便潛血陽性也不以為意,所以很多人會認為那只是痔瘡,而不願意再去做費時費工的大腸鏡,國健署統計僅有 70% 陽性民眾會再追蹤。」

大腸鏡重要的原因在於,透過檢查才能確定出血原因,及早對症處例,「若是發現有腺瘤,切除後可降低 90%大腸癌的風險,即使真的被診斷為大腸癌通常屬於期別較早 0-2 期,治癒率的機會極高。」梁程超解釋。

根據台大醫院醫療團隊所做統計,有大腸直腸癌的患者,i-FOBT 的異常可能比一般人高出 7 倍;而且有 4 成 i-FOBT 異常的人,做了大腸鏡之後發現有腸道潰瘍、大腸炎,或是大腸息肉、大腸腫瘤、大腸癌。

糞便潛血是「陰性」多久還要再做?

糞便潛血即使是陰性,並非一輩子做一次就好!國健署建議 50-74 歲民眾,需要每兩年做一次,梁程超解釋:「有時候有息肉、大腸癌未必能檢驗出陽性,主要糞便經過時黏膜沒有出血,或者說是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出血造成『偽陰性』」。

畢竟 i-FOB T對於大腸癌的檢測沒辦法達到 100%,但從一個息肉進展到大腸癌至少要 5-10 年,規律的檢查仍是很重要。此外,如果發現自己連續 7 天以上的糞便都很細,或是覺得常常腹瀉、便秘、體重減輕,出現貧血等大腸直腸癌的前兆症狀,還是建議做大腸鏡來確認。

大腸癌發生率攀升,患者確診的年齡也不斷在下降,雖然 9 成患者為 50 歲以上,但仍有 1 成為 50 歲以下,本身高風險族群、家族史、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佳者藉由糞便潛血及大腸鏡及早預防。 

文、王芊淩/圖、黃懷賢

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

延伸閱讀
防範大腸癌「糞便潛血」不可少!這數據越高大腸癌風險高
糞便潛血篩檢陽性 不做大腸鏡 病人還能怎麼追蹤病情?
大腸癌掰掰!8撇步在家輕鬆做糞便潛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