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真的有用耶!讓你可以及時搶救健康人生

iStock-892701422

現在的台灣,雖然健康檢查的市場蓬勃發展、每年都可以帶來上百億的產值,但還是有許多人懷疑健檢的效用。對這些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來說,如果健檢完,發現什麼「紅字」都沒有,感覺好像被騙了錢、拿到一張本來就知道的白紙,如果發現問題,那健檢就變成一個「烏鴉嘴」,檢查完之後就一身都是病,本來沒事的,聽完都覺得自己病重。

健檢是為了「搶疾病早期」的時間

「如果從我們健檢的數據上來說,每個月都可以發現10~20個顧客,身上其實是有癌症的。」桃園長庚醫院健診中心醫師林育聖說,有些人是固定安排的健檢發現的,有些人是感覺不舒服後安排健檢發現;而現在腫瘤切除的手術越來越進步,早期發現,其實對於治療的效果會差別很大。

當然對於大部份健檢的人來說,健檢只是一個例行檢查,每個月檢查出癌症的人只占了所有受檢人的千分之幾,比率不高、感覺也沒花冤枉錢的必要,但對於那些真正檢查出「問題」的人來說,健檢可是救命索,因為誰也不知道哪一天疾病會找上自己。

「其實檢查有時候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像曾經有對顧客,是先生有菸癮,我們都知道抽菸是肺癌的高危險因子,太太為了讓他願意接受檢查,陪著他一起來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反而發現是太太有肺癌。」

萬芳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則以台灣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為例,表示健檢中檢查出的大腸癌,都比出現出血、大便變細等症狀後才來檢查的大腸癌,都要少1~2期,治癒率瞬間提升不少。

北榮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幸榮說,內視鏡發展到無痛、直接切除等技術,已經純熟而且危險性降低,現在的大腸鏡可以利用利用短效性鎮靜劑靜脈注射,避免過度鎮靜帶來的呼吸抑制現象,降低手術風險,而且還有全程心電圖,血壓及血氧濃度監視儀的監控,早期治療大腸癌存活率達90%。

但健檢要有用,是我們願意用

但很多人作出了紅字,卻因為不了解那個危險性,還是不願意治療,那即便有檢查也沒效果。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郁涵就提到,一名68歲的林先生,2年前就在健檢時發現糞便潛血陽性,雖然是紅字,卻因為不了解嚴重性,沒有持續做大腸鏡追蹤。

結果最近因為排便習慣改變,接受大腸鏡之後才發現是大腸癌,現在林先生則定期接受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確實開始「預防」之路。

台安健檢中心經理王怡芬則說,「每年都有不少人從我們這裡檢查出癌症或是需要做手術,我們即時發現、即時轉診到相關部門,遏止了許多疾病的惡化。不過,健檢的有效,其實是需要客戶自己的積極行為的,像是我們這次檢查出你這些地方有問題,如果你只是看看,回家擺在書架上,那健檢再仔細、再精確都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健檢後的配合,重要的程度絕對不低於檢查的時候,但這個『有效』,取決於病人願不願意配合。」

林英欽也舉例,「像有一個50歲出頭的企業家,常常覺得胸口悶,但每次健檢都說工作忙、工作忙而延期,後來聽了一個朋友的勸,回來做了檢查,天啊,血管鈣化到4000分,正常應該要在100分以下的,正常人根本達不到他這種樣子,馬上狂扣回來,但還是拖了一段時間。」

林英欽說,上面案例中這位先生,後來好說歹說總算來進一步檢查了,結果發現心臟整條血管都塞住,如果再晚一點,可能會在他跟客戶談生意的時候昏倒、到時候就來不及救了。

通常血管鈣化指數超過400分,就已經有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這個企業家硬是撐到了4000分還沒倒下,雖然意志力驚人,但其實也是在身上綁了一顆不定時炸彈,如果沒有這次的健檢,他或許真的會在下一刻倒下。

不過林英欽也說,工作形態造就了不健康的身體,如果沒有改變習慣,這次救回來,也不知道下一次會怎麼倒下。但醫師不能強迫改變受檢者的工作、生活形態,能做的,也就只有「柔性勸導」,告訴他們什麼該避免、什麼該做到;那位企業家因為這次的經驗,也開始試著去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這就是醫師們最欣慰也最有信心的結果了。

自己覺得的健康生活,並不一定真的是健康的

不過上面都是工作壓力大、或是過得不健康的例子,那是不是「健康生活」就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了?林育聖也提到,其實自己覺得的健康生活,並不一定真的是健康的。

林育聖說,有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平常有跑馬拉松的習慣,一直覺得自己身體很好,但檢查的時候,發現膽固醇過高、運動心電圖異常,同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受檢者當下也覺得很難相信,為什麼過得健健康康、卻還有這樣的問題?

但其實每個人身體狀況不一樣,林育聖說,這位先生雖然有運動習慣,但飲食比較沒有忌口,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相同的運動、飲食習慣造成的結果也不同;平常就醫只能用大多數人的標準來大致判斷,但只有定期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掌握到比較聚焦的部分。

健檢是要獲得更有品質的生活

林英欽也說,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是動態性的、不是靜態的,每年、每個月、每天都在細微的變化,所以我們不只要看物理的數據,還要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部分,也就是現在健檢還沒發展完全的、檢查「心理疾病」。

「心理會影響生理,所以健檢為什麼要安排一個醫師理學檢查,就是看看神色有沒有不對,或是有什麼忽略的部分,但這還是有些限制,也是之後可以努力的一塊。」林英欽說,過去的健康檢查,需要變成健康管理,或許受檢者自己都沒有發覺身體悄悄的變化,但可以因為這次的檢查,讓醫師提供更專業的建議,讓生活過得更有品質、更安全,這,就是健檢的用處,也是「醫學」的用處。

延伸閱讀

20~60歲不同的你,如何選擇適合的健檢項目?

看到紅字該怎麼辦?教你看懂健檢報告上的數字秘密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