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各年齡、器官健康檢查時間表,定期檢查 好好保養

健康檢查是管理身體健康的重要工具,但國內的健康檢查項目玲瑯滿目,做更貴、更多「菜色」的健檢,不一定就可以買到更多健康。為了兼具省錢及效率,同時避免檢測儀器對於受測者造成過度輻射或過度診斷的問題,因此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建議檢查項目。

人生第一次該作健康檢查的時間是?出生後48小時的新生兒篩檢

寶寶出生滿48小時候要接受「新生兒篩檢」,它的全名是「新生兒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篩檢」,寶寶代謝異常可能會有心智障礙、發展遲緩等造成身體機能與智能的嚴重後果,但這些疾病可能在寶寶出生時沒有症狀,若能及時發現,約有9成以上的新生兒可以免除生長和智力的問題。

1~3歲的嬰幼兒,約3個月檢查一次,而3歲~7歲兒童一年檢查一次。

嬰幼兒童的健康檢查,一般而言分為生長發展和心智發展兩種;前者指評估寶寶的身體成長狀況,例如身高、體重、頭圍等檢查;而心智發展則是評估肌肉的肢體動作,還有情緒及神經和其他人的互動並免發展遲緩。檢查的項目包括頭圍、營養狀態、對聲音之反應、心雜音、疝氣、外生殖器、肝脾腫大、髖關節運動及口腔檢查等。

18~20歲年齡層的健檢建議

醫生建議,18歲以後每半年需進行一次口腔檢查和洗牙一次;而每10年作一次聽力檢查。此外,根據國民健康局追蹤調查顯示,台灣20歲以上民眾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並且隨年齡增加而有上升的趨勢,所以建議20歲以後每5年檢查一次血脂,預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25~30歲年齡層的健檢建議

根據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25~29歲罹重度的第3期子宮頸癌前病變機率,已高於40歲以上,這可能與性行為年齡下降有關,因此建議25歲以上有性生活經驗的女性,要每年進行一次子宮頸癌抹片檢查,若無性生活經驗女性,也要在30歲以後進行抹片檢查

骨骼隨年齡增長,因老化的關係使骨骼變得不緻密,30歲後每年約流失0.5%~1%骨質,加上女性的骨密度原本就低於男性,所以建議女性30歲以後,每1~2年作一次骨密度檢查。此外,若有吃檳榔的習慣者,每兩年應作一次口腔癌檢查

35~40歲年齡層的健檢建議

甲狀腺是人體的內分泌器官之一,主要是分泌甲狀腺激素,促進生長發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功能。美國的甲狀腺學會推薦從35歲起,每5年就應該檢查1次促甲狀腺激素(TSH),尤其是女性。而醫師也建議,若無特殊情況下可考慮從35~40歲開始,每年作一次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但有乳癌家族病史者,檢查年齡建議提早到20~25歲

40歲以後,人體將進入心腦血管疾病的好發年齡,尤其是有心腦血管的家族病史及中老年肥胖者,應在每半年到1年檢查一次血壓、血脂、血糖及心臟彩色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此外,每年也應該進行一次胃癌篩檢。而40歲以後的嗜煙者,每半年應做1次胸部X光檢查或CT檢查

50~55歲年齡層的健檢建議

50歲以後,人體進入大腸癌的好發年齡。建議每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以篩查大腸癌並每年查一次胃腸鏡,便於及時發現癌前病變;專家也建議,過50歲以後,男性要開始將攝護腺癌檢查納入體檢清單,每年應該查一次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55歲以上,因生活習慣不佳或職業因素,屬於罹患腫瘤的高危險族群,可根據不同癌種適當增加檢查項目。如曾罹患肺臟病、腎臟病的,可安排進行相關腫瘤的檢測有腫瘤家族病史的人群,則必須要注意
一般體檢中血液檢查及腫瘤標記物的檢查

60歲以後的健檢建議

60歲以後,為青光眼及白內障的好發高峰年齡,應每1~2年作一次眼科檢查;而罹患心血管者,應每半年作一次血管彈性檢查,若血壓很高,建議最好3個月檢查一次。此外,60歲以後應開始進行肌肉、關節等功能及每年一次的心理、記憶方面的檢測,以利及早發現帕金森氏症及老年癡呆症等疾病。此外,也要在每半年到1年,進行一次腫瘤相關檢測

延伸閱讀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健檢報告出爐 年紀輕輕的我怎麼會有脂肪肝?

看到紅字該怎麼辦?教你看懂健檢報告上的數字秘密

血液檢測是否能取代健檢?

癌症篩檢該不該?

​癌症時鐘不斷快轉~掌握關鍵治療先機:癌症篩檢!

文/黃聖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