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壓力大、生活不如預期、情緒焦躁不安……你也常常覺得「事情做完反而更焦慮」嗎?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焦慮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但當焦慮超過某個程度,開始影響到睡眠、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功能,就可能已經不是單純的情緒,而是一種疾病。
焦慮是人類大腦的「危險偵測器」
焦慮不是壞事,它是人類本能的一部分,和生存機制有關。楊聰財指出,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需要在環境中避免危險,因此大腦中有個「邊緣系統」負責情緒反應,尤其杏仁核就像「危險偵測中心」。像是你走在陽明山,看到前面有一個黑洞,大部分人都會焦慮,因為潛意識會覺得裡面可能有黑熊、大蟒蛇、陷阱,這是大腦對危險的預警機制。
為什麼現代人更易焦慮?慢活變快活
焦慮的機制來自演化,但現代生活節奏過快,大腦還來不及跟上。以前我們要寫東西都得手寫,現在有電腦可以複製、拷貝,看似方便,結果工作量更大、更忙、不能慢下來。楊聰財說,這讓大腦持續處於警覺狀態,焦慮自然變得更常見。
焦慮 vs 焦慮症的分界線:有沒有影響到功能?
焦慮不是病,但如果出現了「功能障礙」,那就可能是焦慮症了。功能障礙包括:
- 注意力無法集中
- 肌肉緊繃、睡不好
- 工作效率變差
- 容易情緒起伏、疲倦、腦力下降
楊聰財舉例,本來可以一小時完成十件事的人,現在三件都做不完,老闆看到也不開心,壓力再度增加,變成惡性循環。
自律神經與睡眠品質:焦慮會讓你整夜睡不好
焦慮還會影響自律神經平衡。自律神經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交感神經像加油門,另一個是副交感神經像煞車,白天交感強一點沒關係,但晚上該放鬆時副交感來不及接手,就睡不好了。楊聰財提醒,睡眠是健康的第一根柱子,連續幾天睡不好,會產生腦霧、注意力下降,甚至出現幻覺。這也是焦慮跨過界線、變成焦慮症的重要指標。
社交焦慮:台下健談,台上說不出話也是病?
提到焦慮症的類型,楊聰財也指出「社恐」、「社交焦慮」是最常見的其中一種,常見於女性、完美主義者或對自己沒自信的人。
有些人在台下講話很自然,但一上台看到觀眾就發抖、冒汗、講不出話,明明可以講10分鐘的報告,1分鐘就卡住了,這種症狀太嚴重,就是社交焦慮症,也是一種焦慮疾病。
恐慌症不是演的,是焦慮的極端爆發
有些人會混淆焦慮與恐慌,楊聰財解釋恐慌症是急性而嚴重的焦慮反應,也是現代很常見的文明病。他舉例,很多人開車開在高速公路上,突然覺得心跳快、喘不過氣、喉嚨像被勒住、手在發抖,那種感覺就像快要死掉一樣。有些人甚至會跑去急診做心電圖、X光、電腦斷層,結果什麼都正常,這就是經典的恐慌症。
恐慌症的特點常會與「場所」連結,例如搭電梯、坐捷運、開車等,嚴重者會因此避開生活中必要的活動,造成更大困擾。
恐慌的背後 有些來自遺傳或心理創傷
恐慌症的成因複雜,包括生理遺傳與心理事件。楊聰財說,如果家族中有同卵雙胞胎或父母有類似狀況,發生率會比較高。
另外也有一種是「心理陰影型」恐慌,像是曾經經歷車禍,導致潛意識中留下創傷記憶,在相似情境下被啟動,「潛意識會開始提醒你:危險了!小心!」造成自律神經大反應,引發恐慌。
焦慮治療可以痊癒 關鍵是願意接受
焦慮、恐慌這些情緒困擾,其實都可以透過醫療協助獲得改善。楊聰財表示,精神醫療是團隊作戰,結合醫師、心理師、護理師、藥師、職能治療師、社工等專業成員,從生理、心理、環境甚至靈性面提供協助。
他提醒,當你發現焦慮影響到生活品質、睡眠或工作表現,不用撐、不用裝沒事,願意面對、願意尋求幫助,找對方法,焦慮可以痊癒的。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