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常說紅肉、燒烤、醃製食物早已被點名為高風險食物,但即使是健康飲食、愛運動的人也可能罹患大腸癌。長庚土城醫院副院長蘇銘堯醫師指出,除了飲食與家族史,腸道菌叢失衡也是重要風險因素之一,並分享主流治療方式和免疫治療的趨勢。
飲食真的影響很大 哪些食物風險高?
蘇銘堯強調,西化飲食型態與大腸癌上升息息相關,尤其是以下食物特別要小心:
- 紅肉(如牛肉、豬肉)
- 醃製、加工食品(如香腸、泡菜、醃漬蔬菜)
- 燒烤類
- 高糖加工食品(如玉米糖漿、含高果糖糖漿的食品)
這些食物容易產生亞硝酸鹽、致癌物質,長期攝取會增加腸道癌化風險。
蘇銘堯補充日本、韓國這些愛吃醃製品的國家,胃癌及大腸癌發生率特別高,甚至研究發現,減少鹽分攝取後,胃癌和大腸癌發生率都有下降趨勢。
泡菜、鹽分、糖 該怎麼吃?
很多人會問泡菜不適健康的發酵食物嗎?蘇銘堯解釋泡菜雖然是發酵品,但屬於醃製類食物,最大風險是高鹽分。
蘇銘堯提醒:
- 鹽分除了跟高血壓有關,也可能增加胃癌、大腸癌風險
- 高糖食品如玉米糖漿、含高果糖糖薑的飲料和調味料(如番茄醬、巧克力),也與腸道腫瘤有關。
蘇醫師說不是說完全不能吃,但重點是不要天天吃,偶爾一兩次沒問題,但若變成習慣性攝取,風險就會累積。
腸道菌叢失衡是關鍵!腸腦連結最新觀點
蘇銘堯特別提醒,除了飲食,腸道菌叢的平衡也是大腸癌的重要關鍵,並指出腸內細菌數量比人體細胞還多,就像另一個生態系,一旦腸道生態被破壞,都可能影響腸道健康。
有趣的是,腸道菌不只影響腸胃疾病,也可能和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甚至自閉症有關,這就是所謂的腸腦連結。
抗生素影響腸道菌叢
蘇銘堯提醒腸道菌叢變化除了飲食、環境有關,抗生素的使用,也可能影響,蘇銘堯說過去我們感冒、發燒時常常會拿抗生素治療,這些藥物雖然可以殺死壞菌,但也為連帶殺掉腸道內的好菌,導致腸道菌種失衡,當好菌被殺掉,壞菌反而長更多,就會改變腸內生態。
大腸癌治療策略一次看
蘇銘堯說,大腸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根據期別不同:
1.早期(第一期、第二期):
- 以手術切除為主
- 有時早期癌症可用大腸鏡切除
2.中後期 (第三期) :
- 手術後輔以化學治療
3.晚期 (第四期):
- 化療為主,可搭配免疫治療、標靶治療
蘇銘堯說免疫治療主要針對特定基因缺陷的患者,特別是第四期時,和化療合併治療有加乘效果,目前可達到20%根治率。
免疫治療與疫苗
很多人關心未來是否能靠疫苗預防大腸癌?蘇銘堯坦言這路還很長,大腸內的菌叢太複雜,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疫苗問世,腸道的免疫機轉也需要更多研究。
相較之下,免疫治療已是臨床應用的新趨勢,尤其對基因型的個人化治療發展快速,未來期待能找到更多標靶位點,讓治療更有效。
第四期患者該不該治療?
對於進展到第四期的患者,很多人會問:「還要治療嗎?」蘇銘堯給出明確建議:
- 化療副作用已大幅改善,許多患者能耐受治療
- 就算是第四期,仍有約20%機會達到根治
- 若患者體力許可,建議積極治療,勿輕言放棄
若高齡、狀態極差或有經濟負擔困難時,也應尊重病人與家屬意願,選擇舒適療護。

諮詢專家:土城醫院副院長蘇銘堯醫師
文、楊依嘉/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滑手機20幾歲頸椎退化!早期警訊、非開刀處理法公開
滑雪、重訓後心臟瓣膜再出問題? 新手術心臟不停跳也能開刀救命
關節痛就吃止痛藥? 中西醫師提醒:疼痛≠發炎 重視身體自救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