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北榮、亞東三院前院長林芳郁失智 從走失到譫妄 妻林靜芸寫書談照顧經歷

75歲的林芳郁醫師,曾是台大、榮總與亞東醫院三大醫學中心的院長,也曾擔任衛生署長,培育無數醫界人才。但就在退休不久後,他被診斷罹患失智症,病程已悄悄走了五年。現在,他的妻子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成為他的照顧者,並為他成立基金會,繼續實現未完成的夢想。

退休夢未完 卻遇失智症打擊

林靜芸分享,林芳郁在榮總當院長時,曾募款鼓勵年輕醫師出國進修。退休後,他的心願是替母校台大外科推動類似計畫。可惜林芳郁突然生病,病情逐漸穩定,也慢慢變好,但這段歷程,也改變了兩人的生活角色。

年輕時,林芳郁守著她,如今換林靜芸守著身陷病痛的他。她也從整形名醫轉身成照顧者,勇敢出版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分享林芳郁如何從16年領導生涯的醫界巨人,轉變為需要他人照顧的失智病人。

從拒絕接受到面對現實 林芳郁真的失智了

林靜芸回憶,一切從一次嚴重的摔傷開始,當時看研究顯示,重度的創傷性腦損傷,特別是導致昏迷的頭部損傷,可能與認知功能衰退有關。林靜芸觀察,當時除了焦慮與話少外,沒有明顯退化,儘管醫師已有失智診斷,她仍排拒接受。

直到幾個月後,病情急轉直下,林芳郁突然不吃、不喝、不下床。有一天甚至自行外出失聯,直到凌晨兩點才回家。此後走失的頻率越來越高,還曾在大安森林公園漫無目的走了13圈。醫師判斷這是譫妄的表現,這一刻,她才不得不面對——他真的失智了。

完成心願 成立林芳郁教授基金會

林靜芸從挫敗中學習成為一名照顧者,也在照顧歷程中找到心中的愛與希望,期盼和伴侶能永遠在一起。她也希望幫助更多失智患者與照顧者找到出口、勇氣與盼望。

更重要的是,她代表家族捐款,在台大外科成立「林芳郁教授基金會」,協助外科醫師的養成教育與進修,實現林芳郁未完的夢。

失智風險與預防 從源頭減少風險因子

根據《刺胳針》2020年研究指出,約40%的失智症案例與12種風險因子有關,包括:
低教育程度、聽力下降、創傷性腦損傷、高血壓、過度飲酒、肥胖、吸菸、憂鬱、社交隔離、缺乏運動、糖尿病與空氣污染。
積極管理這些風險,有助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

失智遊走前的3大前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林舜穀指出,失智症患者走失常被家屬忽略,實際上常有以下3大徵兆可提前發現:

1. 空間定向感變差

  • 在熟悉的地方反覆繞圈,例如出門買東西後久久未歸。
  • 喜歡在固定路線反覆走動,無法輕鬆找到回家的路。

2. 時間定向感不佳

  • 突然提到工作中的「未完成事項」。
  • 說一些異常的話,例如「我要上班了」,卻不知道時間已經不對。

3. 不願求助

  • 外出後不肯回家。
  • 說不清楚自己要去哪裡,但堅持要出門。

上述這些行為,常是走失前的重要信號,千萬不可忽視。

如何預防失智遊走?

 1. 佩戴定位裝置:像GPS手環,方便追蹤位置。

 2. 設置家門防護措施:加裝門鎖或警報器,避免患者隨意出門。

 3. 通知鄰居協助:讓鄰居熟悉患者,幫助留意其動向。

 4. 注意早期警訊:隨時觀察患者的日常行為,提前採取措施。

林舜穀強調,透過了解走失的三大前兆與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能降低患者迷路的風險。此外他呼籲社會大眾多關注周遭的失智症患者,伸出援手,共同守護他們的安全與尊嚴。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林芳郁失智 妻用快樂陪伴與旅遊喚回「 牌是上帝在發,我們可以決定怎麼玩 」
能走不代表沒肌少症!年長者常吃不夠 87歲靠補營養練肌力
以為蚊子咬,額頭腫又刺痛 譚艾珍得帶狀皰疹 ! 還好眼睛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