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醫學:《異裂》將上映 你知道人格分裂跟精神分裂的差別嗎?

還記得兩年前由詹姆斯·麥艾維主演的《分裂》嗎?這部描述「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又稱多重人格、人格分裂)的電影,因為詹姆斯·麥艾維精湛的演技,以及設定特殊的故事背景,在當時十分熱門。

現在,《分裂》的續集《異裂》即將上映,綁架少女們的多重人格患者凱文·溫德爾·克倫姆逃走後,又要上演怎麼樣的故事,是所有影迷等不及要進電影院一窺究竟的。

人格分裂不是精神分裂

其實,許多人常將人格分裂跟精神分裂混淆,簡單來說,「精神分裂」是認知功能障礙,現在更名為思覺失調,患者的問題是「分不清現實跟幻覺」,例如,精神分裂患者可能會覺得有人在監視他,但是事實上並沒有。

而「人格分裂」則是解離症的一種,也就是「一個身體裡住了好幾個靈魂」。一般認為會出現人格分裂,通常跟患者的童年創傷有密切關係,患者男女比為1:9,患者在收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會以「脫離現實」來進行心理防衛,進而延伸出分裂的人格。

遭性侵經歷與不快樂的童年 讓他出現9個靈魂

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志強、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以及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夏一新曾在《台灣精神醫學》期刊上共同發表過一個案例。

一名23歲的服役士兵,從小在父親打罵,母親長期酗酒、酒後多次自殺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分別在5歲、7歲、13歲時,經歷了3次性侵害,在不同年齡分化出不同人格,來承擔創傷事件的悲傷、憂鬱、和憤怒。

這位化名為志雄的病患,5歲時被鄰居強暴後,分出人格「小雄」來;7 歲時受到第2次性侵害,分出另一女性人格「怨女」來承擔小雄部分的憤怒;13 歲時經歷第3次性侵害,由怨女來面對創傷,承擔憤怒,才能讓原始人格志雄保持完美無缺。

志雄小時候,因常替二姐揹黑鍋而被父親責打,心中對二姐充滿恨意,為不願破壞志雄對二姐完美印象,分出另一人格「思定」來承擔對二姐的恨意。國中時期怨女出現頻繁,因此常有女性化的動作及言語 ,當時怨女還暗戀一名男性老師。國中畢業後面臨好友死亡,約有2-3年,小雄及志雄處於悲傷情緒,而怨女常出現與年紀大的男性發生親密關係,藉此逃避壓力和宣洩情緒。

後來,志雄高中聯考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打一巴掌後,分離出有暴力攻擊傾向的人格「阿雄」,曾打警察及製造火藥欲炸警局,主要在保護其他人格。

志雄國中後常有偷竊、翹家、沉迷電玩、喝酒及吸食安非他命等偏差行為,遇壓力、挫折時多以捶牆、捶玻璃、割腕等自殘行為處理,看見自己流血有莫名興奮感覺,煩躁情緒可暫時舒緩。亦常感到時間不連貫、失憶、遺失或多出物品的經驗,情緒變化大,容易衝動。

志雄住院後,曾經過30次個別心理治療深度會談,使另二種人格在治療過程中清晰呈現,最後由一較成熟且具有完整記憶的人格,來統整所有人格面對壓力。

出院後維持數月穩定狀態及良好工作表現,但後來因為多重壓力事件,促使另四種新人格出現,並取代舊有人格,導致志雄再度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

為什麼會有人格分裂?

一般而言,造成多重人格的真正病因仍不清楚,目前共有4種可能致病的因子被提出:

  1. 創傷性生活事件:經常發生在年幼時期遭遇身體虐待、性侵害或亂倫事件,而施暴者往往是患者的摯親好友。
  2. 具有罹患此疾病之傾向:心理傾向方面,易被暗示和催眠者可能為發展此一疾患之危險因子;有些學者認為癲癇患者與此疾患有關連,某些研究報告顯示,此疾患有較高比例的腦電波異常。
  3. 累積環境壓力因子
  4. 缺乏外在支持力量

人格分裂可以治療嗎?

一般而言,人格分裂時透過專門的心理治療來穩定病情,藥物治療或許可以幫上一些忙,人格分裂的主要治療目的,在於讓患者遠離創傷壓力環境,並在人格之間找到妥善的溝通和合作方式,發展出並存意識和內在和諧。此外,身邊人的支持,對患者的復原也能起到關鍵作用。

延伸閱讀:

別讓上一代影響你的親子關係!3種人格父母子女個性大不同

電影中的醫學:《水行俠》胸肌傲人 但男生「胸大」恐是疾病

電影中的醫學: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魔詭》預言的災難會成真嗎?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