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流血不一定是痔瘡 有可能是不易根治的「潰瘍性大腸炎」

iStock-974687194

一般民眾如廁時「放血」,通常都會誤以為是痔瘡發作,但如果經肛門斷斷續續流血,且偶而鮮血偶而暗紅色,或帶白色黃色分泌物、時好時壞、腹脹偶有腹痛、食慾不振、長期下來體重減輕,那就要特別注意了。

臺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周誠指出,如果你有以上的症狀,很有可能罹患「潰瘍性大腸直腸炎」,如果不積極治療,超過十年的患者,可能會合併大腸癌,因此,若有上述症狀,建議立即安排乙狀結腸鏡及切片來鑑別診斷並加以正確治療。

什麼是潰瘍性大腸炎?

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簡稱為UC)是一種腸道發炎性疾病,這原本好發於歐美國家,但因台灣飲食西式化,且進入了生活緊張的工商業生活型態,近年來的發生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根據統計,台灣潰瘍性大腸炎的盛行率約每十萬人口中有17人,好發在20至40歲年輕人,但仍有部分60至80歲老年人會發病。陳周誠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在男女的發生率無顯著差別,但這種大腸直腸的疾病,會深深影響年輕、有工作力的族群。

潰瘍性大腸炎的治療

這種下消化道發炎性疾病,傳統上除了口服或塞劑mesalazine (5-aminosalicylic acid)阿腸克藥錠及類固醇控制外,還可以透過手術克服,陳周誠介紹,當疾病從直腸連續性往上,延伸進入乙狀結腸降結腸,再漫延至橫結腸,就屬於重症歸,病程至此,很有可能需要開刀切除大部分大腸,甚至做腸造口俗稱人工肛門。

新型生物製劑提升生活品質

近年來拜生物技術的發展,可以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陳周誠表示,中度重度患者可以每4週施打一次,便可以控制病情,減少腸道出血、腹痛、發燒,也減緩住院次數,提升生活品質。

目前,臺中榮總統計共有107位輕中重度潰瘍性大腸炎列入追蹤,其中重度須開刀手術加上轉變成癌症者有5位佔4.7%。中度及重度患者(佔13%)接受生物製劑者有14位,其排便次數及排便帶血情形明顯減少,疾病控制率有95%。

使用生物製劑於潰瘍性大腸直腸炎後,病人類固醇之服用比率由93%降低至43%。這可以大大減少長期類固醇帶來的副作用,諸如傷口癒合不良、胃腸道潰瘍、糖尿病、肝腎衰竭、免疫系統受抑制、脫毛等等。

陳周誠表示:「潰瘍性大腸直腸炎的診療,需借助內視鏡獲取病理檢體,才有正確的病理報告,申請重大傷病卡之後,再依病情搭配上合適的生物製劑才能提高病人生活品質及減少手術機會」。

延伸閱讀:

便秘問題有苦難言 中醫:便秘有3種 3款茶飲保你順暢

便便一樣都有血,怎麼分辨是腸癌還是痔瘡?

腳上靜脈曲張「爬蚯蚓」好難看,該怎麼預防跟避免惡化呢?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