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泡腳有學問  想要養生就要注意這5件事

最近寒流來襲、氣溫驟降,身體的保暖成為保養健康的重中之重,而一般人在冬天最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狀況,特別是足部因為位於人體血液循環的末端,如果平日未做規律運動,極可能造成氣血循環不良,所以除了隨時保持足部的溫暖之外,每天固定泡腳,也是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放鬆助眠,在冬天養生的好方法。

冬天泡腳該注意的5件事

談到泡腳,不是隨便燒點熱水,倒在盆子裡,再把雙腳泡進去就叫泡腳,特別是在冬天裡泡腳,那可是有講究、有學問的。包括水溫、器具、水量、時機與時間,都需要特注意。

 水溫:

人體足部皮膚的溫度大約在34-35度,所以泡腳的水溫要比足部皮膚高,至於確實的溫度則要視季節與室溫而做調整,一般而言,夏季由於天氣較熱,水溫可以訂在40度,而冬天氣溫較低,則宜調高到42度左右為宜。

有糖尿病的人由於足部末稍神經的反應較差,對溫度的反應較不靈敏,所以對於水溫的控制要特別留意,可以先用手指或手臂去測試水溫,以免溫度過高會有燙傷的風險。

器具:

泡腳最好用較深、底部面積較大的木質桶,能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而且最好能有一定的高度,能夠讓水一直浸泡到小腿,而如果添加中藥泡腳,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不要用銅盆等金屬盆或是塑膠盆。

市面上有販售各式的泡腳機,大多具有維持水溫或兼具水療振動、氣泡按摩的功效,而價格與功能各不相同,可以視個人需求與喜好來做選擇,但使用時必須留意機器的清洗與定期保養。

水量與成分:

要視泡腳桶盆的大小來決定,水量至膝蓋以下即可,中醫認為最佳的位置是在腳踝上約3吋處,也就是泡到腳踝上約10~15公分的地方,但如果希望能促進小腿的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曲張,則可以增加水量到小腿肚。

很多人在泡腳時,會在水中添加中藥藥材,例如艾葉、生薑、花椒、當歸、紅花,大都是具有驅濕去寒、行氣活血的功效,有人會加入米酒,以產生類似芳香療法的安神效果。此外,也有人會添加粗鹽或浴鹽,以達到去除下肢腫脹,足心虛熱的狀況。還有人會放入牛奶,據稱具有潤膚美白的效果。

時機:

用過晚餐後約1、2小時到睡前都是適合的泡腳時機,建議可將泡腳時間安排在睡覺前半小時,這樣更有利於休息時肝臟進行排毒、解毒。而在晚上9到10點間,是人體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候,在此時泡腳,由於足部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循環。

時間與地點:

泡腳的時間就如同泡湯一樣,一般以不超過20分鐘為宜,以身體發熱而無流汗為適度。泡腳時間太長會加快人體血液循環,使心跳加快,心臟負擔過重,可能會造成眩暈。

而泡腳的地點以通風良好的地方為主,但要留意避免著涼,所以浴室是適合的地方,也可以選擇在客廳或臥室裡,邊看電視邊泡腳。

而在泡完腳之後,特別是在冬天,也要注意腳部的保暖,應在擦乾腳部後立即穿著襪子或毛拖鞋,以保持腳部體溫。

不適合泡腳的人請注意

在說了冬天泡腳應該注意的5件事之後,也要提醒有些人並不適合泡腳,例如腿部或腳上出現發炎性或潰瘍性的傷口時就不宜泡腳,以免造成傷口惡化。此外,如果腳踝出現急性扭傷,也不可以泡腳。而因為泡腳有活血的作用,所以女性在生理期也不適合泡腳,以免造成月經量增加。

延伸閱讀:

冬天身體最怕冷  體寒有3級,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級?

冬天要預防心血管疾病  就靠這5類食物啦

天冷時泡腳真是種享受,但這4種人卻千萬別嘗試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