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掰掰寶貝就崩潰!收假該如何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

小孩哭哭_分離焦慮

年後新學期開始,有些孩子開始上幼幼班、幼稚園,但是不少孩子第一次上學,或是長假後一下子無法回到上學的狀態,爸媽送孩子到學校,一講「掰掰」孩子就瞬間崩潰大哭,常常需要老師抓著孩子,爸媽趕緊跑,才能結束每天早上的鬧劇。

許多嬰幼兒在和爸媽分離,或爸媽離開視線時,會出現大聲哭鬧、生氣、焦慮的情緒,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臨床心理師許芳綺指出,這是因為孩子在半歲大時,會逐漸建立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是嬰兒與照顧者間的情感連結,2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孩子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

分離焦慮是孩子拒絕上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離焦慮是依附行為的其中一種,如果孩子因為基因遺傳、天生氣質、分離創傷經驗或不當情緒連結等因素,發展出「不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情形,「這類型的孩子會在跟父母分離時顯得非常焦慮,這種情緒甚至持續到再度見到父母時,也無法緩解,嚴重的可能演變成身心醫學科所指的『分離焦慮症』」。

每個孩子都有分離焦慮,但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分離焦慮會在6個月大出現,14-24個月達到顛峰,之後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但有些孩子會到上學時才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據統計,出現分離焦慮症狀的孩子中,有70 ~ 80 % 會拒絕上學;而出現拒學行為的孩子中,也有75 % 出現分離焦慮症狀,所以可以說分離焦慮症是拒絕上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給予孩子安全感 避免極端分離焦慮

想要避免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可以透過「給予孩子安全感」來預防,如果已經有症狀,也可以透過「門診治療」重建關係。

許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能一哭就抱,會寵壞」,但就心理學觀點而言,依附關係是靠父母正確解讀嬰兒傳遞的訊息,並給予正確回饋來建立。但是,如果孩子當下就是需要被抱、被安慰,家長適時擁抱和安撫是沒關係的。依附關係的建立複雜且需要時間,所以家長無需擔心一、兩次的訊息解讀錯誤,就會造成不安全依附的孩子。

4週以上可考慮門診治療

「如果孩子出現超過4個星期依舊無法適應環境、表現很緊張、總是擔心家人發生意外、不敢離開父母親、不斷做噩夢等情況,家長需要多加留意,有需要可前往早期療育特別門診評估。6歲前,能透過行為治療、遊戲治療、親職諮詢等早療課程重新建立良好的情緒連結,」許芳綺建議。

孩子分離焦慮時,家長可以如何協助?跟孩子分開時,記得接納孩子的焦慮情緒、不要表現不耐煩、跟孩子保證回來的時間、堅定跟孩子道別、在保證時間內準時回來很重要。此外,再小的嬰兒都有接收訊息的能力,所以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要離開孩子身邊時,都要清楚告訴孩子「我要去哪裡、離開多久會回來」並確實做到,以免造成孩子的分離創傷經驗。

延伸閱讀:

孩子不想上學怎麼辦?心理師教5招預防「收假症候群」

孩子焦慮暴躁別急看精神科 中醫也可養身又養心

99%兒童鈣攝取不足 想要孩子長高 營養師教你牛奶怎麼喝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