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見」跟「聽得懂」是兩回事!聽不懂話就已聽力退化

陳阿伯最近老是恍恍惚惚,兒子跟他講話他總是要問好多次,讓兒子都覺得有些煩了,但是有時候講話陳阿伯又聽得到,讓兒子真的搞不清楚他是重聽還是只是「不想聽」?

聽力受損分2種

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陳錦國表示,其實一般所稱的聽力還可以再細分成2種,一種是聽到聲音的能力,這是跟內耳裡的聽覺毛細胞有關,一種就是語言辨識的能力,這則是跟聽神經有關。

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我們的內耳毛細胞會接收聲音,再傳遞給聽神經纖維,由聽神經纖維傳遞給大腦、處理跟分析複雜訊號。只要內耳毛細胞還健康,表示接收聲音的能力沒有問題,一般簡單的聽力檢測也會正常,但聽神經纖維出了問題,就會處於沒辦法判斷語言內容的窘境。

這種時候,即使「聽得到」別人講話,但卻會「聽不清楚」別人講什麼,陳錦國說,如果一句話要問人2、3次,就表示辨識能力有些問題,要注意這樣的警訊。

聽力的分級

陳錦國說,一般聽覺毛細胞大約在80分貝就會受到損害,而公車、捷運的聲音,就差不多是80分貝左右,持續半小時以上就會造成永久損傷。所以長期在吵雜的地方戴耳機聽音樂,好像是避開噪音,事實上是加乘對耳朵的傷害效果,並不建議這樣做。

而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像是工作環境的噪音,會因為聽覺疲勞、聽覺毛細胞的受損,導致細小的聲音聽不見,讓語言辨識準確度下降,把「一個西瓜」聽成「一起吸啊」,可能會被當成好笑的情境,卻是聽力出問題的警訊。短期暴露在噪音中,比如跟朋友去KTV高歌,雖然不會對聽覺毛細胞造成永久性損傷,卻會減少聽神經的纖維,導致語言辨識能力的下降。

雖然目前聽力障礙的標準,是以「接收聲音」的能力來判斷,聽不到55分貝以下的聲音,也就是我們一般講話的音量,就算是聽障。但如果開始有聽不清楚的情況,就要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不是有損害聽力的行為,比如常戴耳機、常熬夜、長期處在有噪音的環境中等。

陳錦國說,正常人的耳朵是可以聽到25分貝左右的聲音,只是平常會因為外在環境吵雜、大腦會選擇性的自動忽略這些比較細微的聲音,不過耳朵也是24小時不休息的器官,所以聽音樂後,保持安靜一段時間、讓耳朵休息也是很重要的,至少睡覺的時候最好都不要聽音樂,並保持規律的作息,讓身體自行修復輕微的損傷跟疲勞,或是戴上耳塞,至少隔絕一部分的噪音來源。

延伸閱讀

當心!睡覺時聽音樂可能助了眠,卻傷了耳朵
別人講悄悄話都聽不見?25分貝以下聽不到就是聽力障礙!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