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覺得下肢疼痛、走路困難 可能是青少年型骨質疏鬆

iStock-504822043

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症一定不陌生,但其實兒童、青少年也可能產生骨質疏鬆症,出現容易跌倒、骨折,或是下肢疼痛的症狀,而這樣的骨質疏鬆通常是其他疾病的前期症狀,所以當孩子喊著痛,別以為一定是「生長痛」,還是要帶去檢查比較放心。

為什麼會有青少年型骨質疏鬆

有少部分的患者是找不出原因的骨質疏鬆,不過大部分的患者是因為其他疾病,或是藥物的副作用導致骨質疏鬆;發生這種青少年型骨質疏鬆症狀的患者多半集中在8~12歲左右,剛好也是生長痛的高峰期,不過這種骨質疏鬆的疼痛,是發生在「已經骨折」之後,所以疼痛會是一直持續的,跟生長痛只有晚上幾小時的疼痛不同。

因為有骨質疏鬆症,再加上兒童、青少年活動力好,很容易在活動的時候發生骨折,比如跌倒的時候手腕、腳、小腿、腳踝等下肢或是大關節處碰地,所以有輕微、不容易發現的骨折,會覺得受傷很痛、但拖很久不容易好。

久而久之,隨著骨質流失更多,可能變成重大的骨折,一跌倒就起不來,開始造成行走困難,甚至日常的肢體活動也會造成骨折,或是一直有駝背的、脊椎側彎的問題,事實上是因為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的,這時骨質已經流失超過1/3了。

青少年型骨質疏鬆原因

先天性關節炎:通常跟自體免疫系統有關。

糖尿病低血糖會造成神經破壞,容易引發跌倒。

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骨髓相關的疾病跟成骨細胞的製造也有關係,而白血病也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之一,所以這是當發生骨質疏鬆時,最高度懷疑的疾病。

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娃娃,多半在出生時就會發覺,但如果症狀輕微,也有可能長大一點之後,才慢慢表現異常。

甲狀腺功能亢進、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這2種內分泌也會影響骨髓製造成骨細胞的好壞,所以也需要列入考量的疾病。

庫欣氏症候群:是一種內分泌的罕見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骨質疏鬆跟肥胖。

腎臟疾病:腎臟負責代謝、回收身體內的營養素,所以如果有腎臟疾病,也可能出現鈣質流失的情形。

藥物濫用: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抗癲癇藥物,或是在轉骨期時,為了怕孩子長不高,服用抑制性腺激素分泌藥物等,也可能出現骨質疏鬆。

發生骨質疏鬆怎麼辦?

第一時間當然要治療原發性的疾病,如果是藥物濫用造成的骨質疏鬆,就要趕緊停藥,由於青少年時期的成骨作用自然會大過於破骨作用,只要沒有實質破壞骨髓的造骨功能,都還可以恢復,不太需要像成人那樣的藥物治療。

目前的診斷,是沒有太大的外力壓迫、創傷,就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或是10歲以前出現2次以上、19歲以前出現3次以上長骨骨折(如腿骨、手臂骨等較長的骨骼),而且骨質密度的標準差跟同年齡相比,數值為-2.0,就可以診斷成骨質疏鬆。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常常喊痛、或是有常跌倒、下背痛的症狀,建議還是盡早去做骨密度檢測,才能找出背後的問題原因所在。

延伸閱讀

保骨大作戰 花蓮慈濟分享對抗骨質疏鬆四大招
骨質疏鬆程度每下降一個平均標準值,骨折機率增加3倍!
50%的人有骨質疏鬆!35歲健檢時可以加測一個骨密度標準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