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藥外銷美、中、日  食藥署:學名藥療效是國際肯定的

40年的「百憂解」原廠藥物宣布退出台灣市場,也引發一陣「原廠退出潮」,甚至是學名藥與原廠藥的效果爭論,也讓大家對於學名藥的不信任又浮上檯面。不過食藥署強調,台灣的藥品一直都有外銷,產值超過100億元,藥效絕對是獲得國際認證的。

台灣藥品質一樣好

食藥署表示,在內用部分,台灣國產藥提供健保市場約70%的用藥來源,而根據經濟部進出口統計資料,106年度共有80家西藥製劑廠產品外銷70餘國,出口值超過新台幣100億元,出口量前三名分別是美國、中國及日本,表示國產藥的品質已獲國際認可,請大家不用擔心。

而02年成為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的會員國,又在107年正式成為國際法規協和組織(ICH)會員國,藥品一直都是有國際管理的,食藥署又表示,比如在107年,國內曾發生含某種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的持續性藥效錠藥品短缺,幸好台灣藥廠即時生產學名藥,補足缺口,結果也顯示有相當療效。

針對降血壓藥物amlodipine、doxazosin,還有降血脂藥物simvastatin、atorvastatin、rosuvastatin等成分,進行原廠藥與學名藥療效相等性分析,也沒有顯著差異。而且藥品上市前必須通過療效的檢測,上市後,食藥署也會依據國際標準進行多元監控,包括定期與不定期實地查廠、上市後變更查核、原料藥邊境查驗、市售藥品抽驗及品質安全監測機制,持續監測藥品品質及療效情形。

但並不是每種藥物都相同

不過台灣的藥價下滑的速度非常的快,前幾年剛上市的新型抗組織胺在其他國家是40元一顆,但台灣健保價只有10元一顆,而今年最新的價錢是2元一顆,難怪醫師們要感嘆,「比糖果還便宜的藥物怎麼能治病?」

而這次的百憂解退出,除了效果差異的問題之外,精神科的藥物由於是針對精神疾病的患者,還需要考慮到換藥的心理狀態,怕引起更焦慮、反彈其他藥物的問題。不具名的精神科醫師就表示,其實不能說學名藥效果不好,但就是比原廠藥不穩定,有些人吃了跟原廠藥差不多,有些人卻得加重劑量才能達到一樣的效果,有些人是完全沒效,醫師也很難知道患者吃了之後大概效果會到哪裡。

製藥同業公會理事長蘇東茂也認為,如果這種健保砍價的情況繼續下去,確會傷害到台灣藥物市場,老藥可能差別不大,但原廠的新藥會變得不願意進來,本土廠也會因為價格持續下砍,維持不下去,「當市佔75%的台灣藥廠開始一個個收起來,台灣真正缺藥的時間才開始。」所以也希望砍價的文化可以不要再發生。

延伸閱讀

學名藥?原廠藥?差別到底在哪裡?
健保砍藥價,傷的是台廠、不是原廠!
好藥還是劣貨?學名藥背後有一套政治經濟學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