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吞了4顆降壓藥還是血壓狂飆  你可能是得了這種病

高血壓是個全球最普遍的疾病,還有研究顯示恐怕有90%的人一生中都會碰上這種疾病,當然,在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國健署的統計,國人18歲以上的高血壓盛行率為24.1%,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估計有高血壓的國人高達462萬以上。

高血壓會隨年齡增加而加重症狀

 如果血壓值範圍在120/80-140/90 mm/Hg之間,距離標準有些微差距,可以靠調整控制飲食與固定正確的運動來改善,但如果血壓值呈現穩定的超標狀況(超過140/90 mm/Hg),就需要固定服藥來控制血壓。通常血壓值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呈現正向的變化,所以有些中老年的高血壓病患會必須增加藥量以有效地達到降壓的效果。

如果服了多種降壓藥還是血壓狂飆,要提防是得了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

不過,有些人就出現了就算一口氣吞了再多的降壓藥,血壓還是依舊狂飆,降不下來,這時,可能要注意是否是身體出了其他的狀況。

一位60多歲的俞女士有長達16年的高血壓病齡,近年來血壓變高,服用降血壓藥愈來愈多,甚至一次要服用4種降壓藥,血壓還是經常飆到150/95mmHg以上。最近又出現明顯的雙腿酸軟乏力的症狀。結果去醫院抽血化驗結果顯示低鉀,她吃了補鉀藥後症狀稍有緩解,但一停藥又感到明顯乏力。最後經過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後,被確診是得了一種「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又稱康氏症)。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內分泌高血壓最常見的一種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2種,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屬於繼發性高血壓,也是內分泌高血壓中最常見的一種(約占5-20%),發病的原因是由於腎上腺皮質增生或腫瘤,導致腎上腺分泌醛固酮激素量增加,使得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RAS)活性受到抑制。

國外臨床資料顯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約占所有高血壓患者的5%,尤其在那些難治性高血壓中,占比高達17%-23%。多為30-60歲,往往在高血壓6-7年後才被診斷出來且常有年輕型高血壓的病史。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有哪些症狀?

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張嘉暉表示,腎上腺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分泌多種神經傳導物質與激素,當腎上腺出現皮質腫瘤時,可能導致醛固酮或皮質類固醇分泌過多,患者就容易發生頑固性高血壓或高血糖,使用多種降血壓降血糖藥物仍不易控制。此外,還會出現低血鉀症,正如前文所說的俞女士的病例,其相關症狀包括心悸、手腳麻痺、肌肉無力、口吐白沫甚至癱軟昏倒。

不過,近年的研究顯示,只有9%-37%的原醛症患者存在低鉀血症,因此血鉀正常的高血壓患者、也可能是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這也是目前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常常被誤診的重要原因。

此外,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也會出現舒張壓增高的狀況,無法單用一般的高血壓治療方式,往往需要3種以上的血壓藥控制,屬於頑固性高血壓。

醛固酮增多症主要將醛固酮分泌亢進的患者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由腎上腺皮質本身病變引起,稱為原發性醛固酮過多症,主要病因是腎上腺皮質腺瘤;第二類是因腎上腺以外因素所引起,稱為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不明原因的腎上腺皮質增生。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該如何治療?

針對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治療問題,由於目前醫學科技的進步,已可採用腹腔鏡腎上腺合併腫瘤切除術,它的優點是傷口小、安全性高、住院天數少,併發症也較傳統手術減少很多,加上臨床上的患者術後情況良好並可痊癒,以台北慈濟醫院收診治療的病患,手術後有88%無需再使用降血壓藥物。

而部份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未如預期,則還是需要服用醛固酮受體抑制劑來達到降低血壓與提高血中鉀離子濃度的目標,但是可以避免一次服用多種降壓藥的結果。

張嘉暉提醒,如果40歲以下就有高血壓、服藥控制不佳,加上全身無力及低血鉀情況,應盡早篩檢內分泌高血壓,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90%的人終生會得高血壓,但絕大多數患者竟然完全「無感」

高血壓患者福音,用腎臟導管治療方式  有可能終生免吃藥

豆漿可以預防糖尿病與高血壓,但這3種人卻不能喝

世衛組織:噪音會讓你的高血壓風險增加62%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