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心理話》有錢為什麼好?因為「買到」心的餘裕

iStock-530303049

或許有許多人會困惑,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就不是很有錢、甚至還很窮,卻要把僅有的錢拿去買菸、買酒,或是買一些垃圾食物,讓自己吃得胖胖的、得一身病,而不去上課、進修,或是過得比較健康一些?其實那是因為,缺少金錢帶來的壓力,會讓認知功能下降。

窮人為什麼窮,不是不努力,是努力過了頭

當今天工作特別累,有些人會不自覺的吃得比平常多,或是來杯飲料、點心,這些雖然是舒壓的一種方式,其實也是因為心思都被工作佔據,沒有多餘的力氣再去「控制」自己的飲食,這時想要吃健康,就要花上比平常多許多的力氣。

而電視購物、強迫推銷要一直飛快的說話,可能還要配上一點音樂或是誇張的手勢等等,也是因為要在短期內塞大量的資訊,讓我們的大腦塞車、進行衝動購物。這種種的心理顯示,其實我們大腦的工作效率是有一定限制的,心理學家將它稱為「心智頻寬」(mental bandwidth),表示我們的大腦就像網路的傳輸一樣,需要有多餘的頻寬,才有準確、快速的思考能力。

提出心智頻寬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曼妮(Anandi Mani)、穆雷納蘭(Sendhil Mullainathan)、夏菲爾(Eldar Shafir)等人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窮人總是做出比較差的決定,因為在需求金字塔中,最低的生存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因為焦慮、降低他們的認知能力。

階級是容易複製的

在曼妮、穆雷納蘭、夏菲爾2013年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在收入相差3倍的窮人跟富人的測驗中,原先2組的認知測驗結果是差不多的,但如果跟他們說,請想像一下你的車子壞了,需要一筆1500美元(約新台幣4.5萬元)的修理費用,窮人的認知分數馬上變差,但富人卻沒有影響。

但如果費用降低到150美元,2組認知功能的分數又恢復相近了,所以可以說是因為這種「想到財務困難」帶來的壓力,讓他們沒辦法有多餘的心力去思考其他事情。

認知功能是測量個人心理能力工具的總稱,包含智力測驗、性向測驗,與成就測驗等,常見的認知測驗比如像是判定是否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測驗。

而這種生存壓力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社交行為,有閒錢的時候,會想要購買昂貴的手機、衣服,就像小孩子看到同儕有了新的玩具、看起來特別好吃的零食,也會吵著想要,因為他們需要「融入感、歸屬感」。也因此窮人會優先選擇生存需求、歸屬感,而不是拿這些錢去提升自我,而翻轉階級自然就困難了,因為比起本來就有錢的人來說,他們需要花更多力氣克服自己的焦慮跟恐懼,才能提升認知功能。

另外,當生存的慾望沒有被滿足的時候,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會試圖做一些舒壓的事情,所以有些人是戒不了甜食,有些人戒不了菸、戒不了酒,最後又反過來壓縮到生存空間,變成惡性循環。

有錢是一件幸福的事

雖然常有人說,有錢並不是萬能的,但在現代的社會裡,食衣住行都要用金錢來換的時代,必須先有錢才能談其他的需求,可以說,金錢能買到「心的餘裕」。

所以現在各國政府也正在實驗「無差別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希望不分性別、種族、年齡、有工作沒工作,每個人每個月都能拿到一筆基本收入,先滿足生存的需求、吃不飽但餓不死的時候,是不是會有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可能。

目前芬蘭政府也進行了將近2年的、針對失業者發放的基本收入。不過現在還在實驗階段,而且性質跟「失業補助」比較相似,所以還看不出結果,但或許這是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資料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延伸閱讀

《週末心理話》為什麼一天最後做出的決定,我們隔天都會後悔?
《週末心理話》比起找興趣,用這3招「愛上」工作更能快樂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