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心理話》為什麼離不開渣男?因為你落入「付出圈套」!

每天看男女吵架,或是新聞播送,常常會看到「離不開渣男/渣女」的男女,在外人看起來他們非常傻,怎麼會願意待在這種人身邊。其實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暗示,當你付出越多、越會覺得眼前的這個人「好順眼」。

付出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這種付出一次後會持續付出的概念,稱為「富蘭克林效應」(Ben Franklin effect)。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在面對政敵的時候,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方式,不是找出政敵的缺點拚命攻擊,也不是公開向政敵示好,而是寫信給對方,跟他說,「聽說你有一本很特別的書,可以借我看看嗎?」

因為這個要求很小,所以對方即使討厭富蘭克林、還是借他了,而富蘭克林還書的時候,附上了一張小紙條,寫滿了看完那本書之後的感想跟感謝。就是這個小舉動,讓這個政敵從此以後變成富蘭克林的好朋友,一直到生命的終點。

而在心理學上,美國德州大學心理系的Joe Jecker和David Landy博士做了相似的實驗。1996年,他們找來3組受試者,讓他們進行一場問答比賽,並告訴他們結束後會得到一筆獎金,但在結束後,卻告訴他們經費不足,必須回收獎金。但第一組是研究員本人去說,第二組是助教去說,第三組則什麼事都沒發生。

沒想到調查受試者對於研究員的印象,第一組印象最好、第二組最差,研究團隊認為,是因為人的心理狀態,會傾向於對自己付出的對象高評價,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所以接受付出的對象評價也必須變高才行。

如果放到感情上來說的話,被稱為「渣男、渣女」的人,正是會去要求對方的人,一剛開始的付出可能也是一些小事情,比如幫忙買早餐、順路載人等,而這些「苦主」只要付出了一次,就會說服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所以越陷越深、交往越久越離不開。

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有富蘭克林效應的心理

不過這時候一定也會發現,許多人對於別人一直要求付出(比如不斷借錢)也會感到厭煩,或是沒感覺,就不符合富蘭克林效應了。這有幾種可能,一種是這種付出對對方來說「根本沒放在心上」,所以他不會增加對受幫助人的好感,一種是從這種幫助中,自己實際上沒有任何的獲益,或是有外力將這個情況打破。

比如苦主對渣男、渣女一直付出,有一天渣男、渣女突然回報了一件小事情,可能是幫忙買了早餐、打掃了家裡等等,這種關係就突然好像有了回報,就依然持續下去;但如果長期下來都沒有任何的回報,只有辛苦,當苦主的心理狀態承受不住,也會終止這段關係。

所以如果要改善這種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跟對方所付出的東西都寫下來,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就能理解目前的心理狀態,可能已經落入了這種「付出圈套」中。當然除了富蘭克林效應之外,離不開渣男、渣女還有很多複雜的心理狀態,但先斬斷這種付出的循環,才能跳脫出這種迴圈。

延伸閱讀

《週末心理話》人會合理化自己的錯誤,都是大腦惹的禍!
《週末心理話》只要按讚數多,人就會覺得是「真相」!
《週末心理話》看見的一定是真實嗎?目擊者的記憶可能是錯的!
Line群組的流言不是無故跑出來的,老年人真的比較容易相信謊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