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心理話》為什麼「造神運動」總有這麼多人跟隨崇拜?

大家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常常看到有人對某些人有一波「造神運動」,而且從一開始的默默無名,到後來越滾越大,最後引起一番跟隨崇拜的風潮。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光環效應」,代表只要被認定很厲害,這個人就會散發出一股「聖光」,把旁邊的實際存在的陰影都遮蓋住了。

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Hallo Effect)又稱「月暈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的反應。無論是在學校、社會上,在行銷、政治圈,都可以看到這種效應。也就是先建立一個良好形象,再把跟這些良好形象比較相關的條件連結在一起,最後相連到連不那麼相關的議題都呈現「良好」形象。

比如在競選班長的時候,某個人一開始出現的形象是「功課好」,再連結到「很聰明、又努力」,再連結到「辦事能力一定很好」,就當上了班長,事實上,會念書的人不一定有領導能力,但在光環效應的心理暗示下,也顯得理所當然。

一開始提出這個理論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德克(E.L. Thorndike),後來美國心理學家凱爾利(H. Kelley)根據這項理論做了一個研究,他選了2個班級,分別他們介紹同一名助教。但介紹的詞彙有小小不同,一個班級先聽到「熱情」,另一個聽到「冷淡」,後面則都是友善、勤奮、務實等正面詞。

沒想到聽到「熱情」的班級,下課之後跟助教相談甚歡,聽到冷淡的班級,則對助教也非常冷淡,事實上並不是助教溝通技巧有問題,而是「第一印象」產生的謬誤。

光環效應引起的造神運動

這其實也跟人的大腦是整合性系統有關,比起去看細節、分析細節,我們更傾向於把所有資訊集中之後,產生一個「合理」的答案。

比如功課好的人,在客觀上來說領導能力雖然不一定好,但「功課好」跟「領導能力差」一個是正面、一個是負面的印象,對大腦的認知來說是有衝突的,而發生衝突的時候,控制疼痛的大腦背側前扣帶迴(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dACC)也會釋放疼痛訊號,大腦就會開始合理化遇到的事。

所以當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一個人是「優秀的」,做任何事情都會是優秀的,即使是跌倒也會覺得「好可愛」,在會議上打瞌睡也會覺得「這麼累,真是辛苦了」。但反過來說,當一個人被認為是「不優秀的」,跌倒就會被說「蠢」,打瞌睡就會被認為「偷懶」,所以「抹黑」也成了攻擊對手的常用方式,因為即使被證明不是真的,也達到破壞第一印象的效果,之後對方做什麼都會被放大檢視。

在光環效應之下,「造神運動」就變得很合理,因為只要在第一時間把形象塑造好,後面就像滾雪球一樣,可以把所有想得到的事情掛勾上去,最後甚至可能把那個人塑造成拯救世界、拯救宇宙的型態。

所以對於自己的判斷或是看到、聽到的事情就要盡量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太過武斷或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在判斷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將看到的事情具體的寫下來,並且列點,同時排除多餘的、對「人」的印象,試著就事論事,才能避免被有心人所利用。

延伸閱讀

Line群組的流言不是無故跑出來的,老年人真的比較容易相信謊言!
《週末心理話》人會合理化自己的錯誤,都是大腦惹的禍!
《週末心理話》我們都是好人,但為什麼會變成欺負人的人?
《週末心理話》有錢為什麼好?因為「買到」心的餘裕

圖、文/盧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