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20萬6千人插鼻胃管 醫師教你練習吞嚥20%人可拔管

一名退休的外交官,近年來因為慢性病長期插著鼻胃管,到了臨終前,他告訴照顧者,插著鼻胃管的他現在最想要再吃一口蛋糕、喝一口咖啡,感受食物的味道。

這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李雅玲經手過的真實案例,她表示,臺灣使用管灌餵食的盛行率很高,根據2017年統計,全台共有20萬6千人,因為疾病、老化、失智等原因,使用管灌餵食。平均每10位住院者,就有1位插著鼻胃管。

照顧者「怕麻煩」選擇插管 反而讓病人更不快樂

其實,許多插鼻胃管的患者仍然有部分的咀嚼、吞嚥能力,但是照顧者為了節省時間,或是認為插管可以減少肺炎風險,不過李雅玲指出,鼻胃管只能避免嗆食造成的吸入性肺炎,但是唾液造成的肺炎仍是無法避免,以臺北市為例,2017年北市每10萬人口的肺炎死亡率仍高達52.9%,並沒有降低死亡率。

一些失智病人會因為不適,想要自行拔除鼻胃管,照顧者只好將病人綁起來,失去行動能力卻只會讓病人每況愈下,加速失智,甚至造成褥瘡。而且剝奪了病人品嚐食物的權利,更是讓病人的生活少了樂趣。

由口進食還病人尊嚴 20%病人可成功拔管

「由口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近年來紛紛有研究證實患者能藉由聞到、看到及吃到食物,使身體器官紛紛開始動作,進而增進患者整體活力,」李雅玲建議,病人可以先從軟爛的食物開始,並且經由專業團隊評估,訂定專屬的進食策略。

「像是右半邊中風的人,可以偏向左側進食;舌頭無力的人可以透過頭頸改變方向協助吞嚥;肌肉無力的人,可以先透過肌肉按摩,恢復肌肉功能,」李雅玲舉例。

食物方面,可以挑選軟爛的食材,或是目前也有廠商慢慢在推廣給吞嚥困難病人的食物。像是魚肉可以在加工處理後,讓質地變得軟爛,並從新用模具壓成魚的造型,歸還病人吃美食的權利。

目前,北市聯醫成立跨領域吞嚥小組,由牙科領軍,結合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復健科、語言治療組、營養部、護理部、社工室等單位,並搭配居家醫療團隊、安寧療護團隊等,替吞嚥困難患者進行照護,使其維持咀嚼吞嚥功能,並指導安全由口進食的方法,「大約有20%的人成功移除了鼻胃管,」李雅玲表示。

延伸閱讀:

吞嚥困難可以不插鼻胃管!選擇「胃造廔」治療保持正常生活

口腔癌治療後怎麼吃飯?按照這幾點依然享受美食

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症手術後,不打點滴、怎麼吃飯?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